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疾病。急性损伤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

例如:挫伤、贯穿伤、撕裂伤、牵拉伤等。

如果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正确和彻底治疗,就可以发展为慢性肌肉疼痛。

更常见是,这种慢性肌肉疼痛以后不需要有肌肉本身的损伤,只要对机体无论任何组织和结构有损伤,都可以被引发。

这种情况被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激痛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自动产生的疼痛或者运动时可以产生疼痛反应;

还有一种是潜伏的肌筋膜激痛点,其表现为疼痛、不适和对压迫有疼痛反应。

致病机制

此病的致病机制可以是炎性变化,也可以是退行性变,或是两者同时存在。炎性变化最初可以是由损伤引起的。

如果急性损伤不能够完全地被治愈或治疗方法不当和不彻底,就会转化为慢性肌肉疼痛。

慢性炎性也同样能够因为慢性反复性的细小创伤造成,也可以由已存在退行性变,被细小的损伤而引发。

退行性变可以因为局部循环障碍以血管数量减少而造成;

这种血循环贫瘠的状况可见随年龄增长的改变、急性损伤后的组织水肿、以及慢性损伤后的疤痕组织。

因此,无论是炎症还是退行性变都可以促进潜伏或隐性的肌筋膜疼痛。

症状特点

肌筋膜激痛点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和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

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包括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

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

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牵涉性的头痛可造成失眠和精神焦虑。

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触发点。

这些潜在的触发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致痛后变为活动触发点而患病,然后触发远处的牵涉痛和局部的其他症状。

潜在的触发点常处于休眠状态,还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并持续多年和被某些原因激活。

例如创伤、急性过牵、超用疲劳、劳累、受凉、抵抗力下降和反复感冒等等。

诊断1.问诊患者突然发作的肌肉过用或跟随发作的短暂时期后的疼痛;肌肉反复和慢性过用受累;无明原因的肌痛。睡眠不足时疼痛症状加重。2.

触诊

肌肉触痛点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到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

每个激痛点伴有它特征性的远处牵涉痛;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和肌力稍变弱。

快速触诊和针刺痛点可引发局部颤搐。按压痛点可引发疼痛和牵涉痛。

治疗方法

以患者感觉疼痛适宜的力度,按压激痛点.

每个激痛点3-5分钟,每天一次,直至激痛点消失.

听起来可能感觉和肌肉劳损处理一致,不过肌筋膜的处理是分层次的,浅层的筋膜恢复要轻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