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PD-1/PD-L1)的问世彻底颠覆了肿瘤的传统疗法,已成为人类抗击癌症的新希望。它们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最近,全球最知名的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骄——“OK”药,终于全面登陆中国内地:6月15日,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首个PD-1免疫治疗药物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Opdivo)上市,用于二线治疗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短短一个月后,另一款PD-1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Keytruda)紧随其后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改善癌症预后的同时,也带了新的临床挑战,即免疫治疗的毒性问题。

据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发表的《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诊断、治疗及随访临床实践指南》显示,免疫治疗的相关毒性主要包括:免疫相关皮肤毒性、内分泌疾病、肝脏毒性、胃肠道毒性、肺炎以及罕见的免疫相关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心脏毒性、风湿免疫毒性、肾毒性、眼毒性)等。

其中,关于全身性、免疫血液性和风湿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研究数据相对要少得多。不过,发表于《欧洲癌症杂志》的一项新研究,通过药物警戒数据库分析,筛选了这类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并计算了它们的发生率。

研究对象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2级及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相关病理表现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以及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细胞减少。

研究显示▼

在年12月和年12月期间,一项单中心的例患者接受了抗PD1/PD-L1药物(其中40例联合应用了抗CTLA-4药物),结果共21例出现了系统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率分别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0.2%)、干燥综合征(0.3%)、类风湿性关节炎(0.2%)、风湿性多肌痛(0.2%)、银屑病性关节炎(0.2%)、血清阴性多关节炎(0.7%)和结节病(0.2%)。

干燥综合征或血清阴性多关节炎患者更有可能接受了Yervoy(Ipilimumab)联合治疗(两者均为2.5%)。研究者评估了这21个病例,以及另外五个其他中心的9个病例。大多数irAEs为中、重度(2级,63%)。发病的中位时间为57天(四分位差(IQR)24-)。12例撤回了ICI治疗,25例(83%)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17%)接受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28例(93%)完全或部分地解决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研究者得出结论▼

虽然全身性、免疫血液性和风湿性疾病很少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有关,但当两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患病率升高。皮质类固醇通常是有效的,并且有助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持续给药。

同时,研究者指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识别相关高危患者的研究。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来源:EurJCancer.Sep;82:34-44.doi:10./j.ejca..05..EpubJul10.

好医友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