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这个互联网时代,因为久坐办公室,越来越多的人群患有头晕、头痛,犹如带了紧箍咒一样、经常失眠多梦、脑袋不清醒;这种症状多数是由于久坐、低头玩手机等不良姿势所造成的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枕下肌群以及头颈夹肌等肌肉软组织紧张而引起的相关征象。
头夹肌简介
头夹肌位于斜方肌和菱形肌之下,骶棘肌之上,是颈项部主要的伸肌;起于上部胸椎和第7颈椎棘突、项韧带,斜向外上止于枕骨上项线骨面;起自项韧带的下部(约C3以下)至T3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上项线的外侧部分,并于胸锁乳突肌深侧,部分肌束止于乳突的后缘。
头夹肌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因为长期挑扁担的人容易患此病,故又称“扁担疙瘩”,医学术语称:“隆椎脂肪垫发炎”;挑担子时,头夹肌处于紧张状态,肌肉附着处易受损,头夹肌附着处损伤后,头颈部在其他肌肉的作用下,仍处于左右转动、前俯后仰状态;正因为如此,常使已损伤的头夹肌仍被动处于活动状态;由于无法得到安静休息而难于修复,即使损伤的肌腱处在防痛制动状态,其肌腹部仍在不停地活动,头夹肌损伤之后,其修复和继续损伤两个过程常同时进行,因而损伤点的疤痕组织越来越大,久之形成圆形隆起;伏案工作或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者易患此病。
病因分析
功能:
单侧收缩时,使头转向同侧,双侧共同收缩时,使头后仰。
神经:
受颈神经(C2-5)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供血:
头夹肌:颈横动脉升支及枕动脉肌支
病因病理:
头颈部的活动范围大,频率高,因胸椎棘突几乎不参与活动,所以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就形成了相对运动,两侧头夹肌随头颈活动不断拨动或摩擦;长期保持头颈屈伸状态,头夹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日久可出现细小的撕裂损伤。
经常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因为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日久可造成枕后部头夹肌的紧张,加上夏季长时间对着空调吹,保暖不够则产生头夹肌损伤,引起失眠、头戴金箍感。
临床描述
头夹肌损伤最典型的症状为:当颈部后伸和头后仰时,肩胛骨内侧缘区域的疼痛;
头项僵硬、疼痛、沉重感,有时可牵涉到眼眶痛;颈7棘突两旁疼痛明显,低头或转头可使疼痛加重,患者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疼痛部位喜热恶寒,有时候晚上睡眠时总感觉颈部发凉,特别难受;有些患者不自主的活动颈椎或感觉有根硬木棒撑在颈后部,颈部后侧肌肉发紧。
头部紧箍感、头痛失眠多梦、有时候感觉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感觉活在梦境之中、不真实。
头夹肌的紧张也是参与构成“上交叉综合症”的肌肉之一。
手法操作
手法操作:
①坐立位:左手扶住患者前额(注意防止牵拉患者头皮),使患者头轻微后仰,右手拇指翻转为指腹,斜45°角往后脑勺耳朵后方乳突贴紧骨面左右滑动。
②俯卧位: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先找到患者的棘突旁垂直下压(T1-3),顺着棘突拇指翻转45°角往棘突方向贴紧骨面发力。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以上作为有关头痛、失眠多梦的一点肌肉解剖学看法,如有此类症状的朋友可自我按摩枕后部肌群,效果往往还是不错的。
以上内容为部分总结,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