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你了解吗?
今天是12月1日,
是“世界艾滋病日”。
什么?
你认为艾滋和你没什么关系?
他离你的生活很遥远?
你下定义下的太早了!
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数据~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今天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让更多人 这样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他们的生活除了要和病痛做抗争外,大概还不得不面对比病痛还可怕的压力:歧视。
贵州省一教师患艾滋病后申请留任被拒
母亲带儿子就医时故意隐瞒儿子患有艾滋病,称如果说实话怕不予治疗
四川一艾滋病儿童遭同村“名村民联名驱逐”上学难
由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特性,在不了解的人眼中感染艾滋病和“生活作风不良”画上了等号;再加上艾滋病对人体凶猛的破坏力和“几乎为零”的治愈率,让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倍加苛刻。
就业歧视、就学歧视、就医歧视……
无处不在的歧视现状让艾滋病人群体和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
近年来,虽然针对艾滋病的常识宣传在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误区。现在,快来和温小卫一起看看,对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们有哪些刻板印象应该改一改?
误区一:艾滋病患者身体骨瘦如柴、残败不堪?大多活不了多久?在社会宣传中,艾滋病患者总是呈现一副令人害怕的狼狈相。医院张贴的海报上,艾滋病人全身瘦弱,体表出现溃烂和各种奇怪肿瘤;影视剧中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的过程也痛苦而迅速: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梦境中的夏洛遭遇背叛被感染HIV后短时间内濒临死亡;
电影《最爱》的结尾,章子怡饰演的琴琴,把自己浸在冷水里,给同样感染HIV且已经发病的丈夫降温。
感染艾滋病,真的很快就会死么?
走出误区
艾滋病患者很长一个阶段没有症状,
而且现有医疗水平可以极大延长生命
艾滋病患者感染后,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1急性感染期(感染早期)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感冒的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体重突然下降、头痛、盗汗、恶心、咽痛、肌痛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感染期症状与个人体质有关,大多数人在感染后没有明显的急性期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
2无症状感染期(感染后2-10年)处于此期的感染者无任何发病感觉,与健康人完全一样,甚至有些携带者可以长达12年不发病,只是在验血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但可以传染他人。
3无症状感染期(感染后2-10年)处于此期的感染者无任何发病感觉,与健康人完全一样,甚至有些携带者可以长达12年不发病,只是在验血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但可以传染他人。
4发病期(广泛淋巴结肿大期)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轻度至中度肿大,也可能出现轻微的乏力、盗汗、体重下降和腹泻,在这个阶段,艾滋病携带者才真正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出现由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5发病晚期此阶段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成恶病质状态,导致死亡。
所以,恶疾缠身的恐怖形象并不能代表艾滋病患者。而且现代医疗手段中的鸡尾酒疗法:即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艾滋病,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延缓病程进展,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健康时间维持在20-40年左右,在此期间他们和正常人无异。
误区二:艾滋病怎么传染?有口腔溃疡和胃溃疡就要离他们远远的?一位网友的留言:
近年来,艾滋病传染防治知识不断普及,我们都知道艾滋病通过性行为,母婴以及血液进行传播,因此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不会被传染。
可是,如果消化系统中有溃疡创面会不会有危险?
走出误区
就算有溃疡,只要避免跟艾滋病携带者浪漫热吻,就很安全,不需要“远离”。
首先,艾滋病携带者的口水中HIV病毒含量极小,如果想要使唾液中的病毒达到致感染量,恐怕要一次吞下20毫升以上感染者的唾液,所以我们都知道和艾滋病人一同进食不会有危险。而且,HIV病毒只能存活在新鲜的血液和体液中,所以尽管有胃溃疡,只要不让溃疡创面直接接触艾滋病人的血液和大量体液,就不会有感染的危险。
误区三:艾滋病母亲不能生孩子?孩子也会患上艾滋病?!众所周知,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据初步估计中国各地艾滋病感染者中14岁以下儿童约有人左右,他们大多是被母亲传染。艾滋病孕妇能不能生孩子?
在此前的调查中,有34%的网友认为,艾滋病孕妇生孩子会让孩子也受到传染。但更多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医疗手段可以阻断传播。到底哪个才是真相?
走出误区
母婴阻断技术的成功率几乎可以达到98%,
艾滋病孕妇也能放心生!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怀孕后,通过孕妇用药、婴儿出生时用药以及人工喂养(因为乳汁中也有HIV),阻断艾滋病病毒从母亲传给孩子。
现代医学证明,有效的艾滋病母婴阻断可以将母婴垂直传播率降至2%左右,这比我国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6%-8%还要低很多。所以,如果只从新生儿的健康角度考虑,艾滋病孕妇生育下一代不会有任何问题。
误区四:艾滋病人“扎针”、“往食物里滴血”报复社会?相信你一定收到过这种善意提醒的信息:
什么?!艾滋病感染者又双叕出来搞事情?
近年来,各大城市中“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传言时有发生,这些谣言不仅让百姓们人人自危,更是让艾滋病患者和健康人站在了对立面,矛盾愈发尖锐。
在此前的调查中,更是有超过半数的网友认为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行为不得不防。
走出误区
“滴血传染”纯属谣传,目前尚无扎针传染艾滋病的病例。
其实,艾滋病携带者也可以很阳光!
首先,在食物中滴血传染的言论纯属谣传,因为在自然界环境中HIV病毒可是娇弱的很!热菜的高温可以轻易杀灭它,而凉拌菜中的酱油醋辣椒和蒜泥对它也并不友好,所以担心被传染不敢出门吃饭的小伙伴们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
其次,虽然被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刺中确实有可能传染艾滋病,但小伙伴们也不必太过惊慌,因为这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只有0.33%,是极小的。
就像前面说到的,艾滋病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极短;针头上携带的血液和体液数量也极小,很难达到传染所需的数量。目前为止,尚没有类似通过“扎针”染上艾滋病的案例。而且,如果你真的被艾滋病人使用过的针头扎中,还可以在24医院进行药物阻断治疗,来达到百分之百阻断病毒的效果。
走出这些误区,你还会畏惧和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么?
来看看这位网友的留言
正如他所说,在我们身边更多的HIV病毒携带者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用自己的经历回报社会:从9年开始,HIV病毒携带者秀娟成为了红丝带之家的一名志愿者,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其他病友进行同伴教育,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建信心。近年来,各地的“红丝带”组织中“携带HIV病毒”的志愿者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其他一些你所需要知道的关于的艾滋病事实
流行现状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例。据估计在年底全球仍有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但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有望在年结束艾滋病的流行。
1艾滋病离你有多近?
1.大学生中同性恋比率逐年上升,多个性伴侣甚至不安全的性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2.由于社会的歧视,病患的年轻,思想不成熟,容易造成报复社会的严重后果。
3.随着某地群众的频繁举报,我们知道毒品离我们不远,很多毒品滥用者共用注射器,所以艾滋病也离我们很近。
2
艾滋病病毒为何与众不同
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不是一尘不染的,空气中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可吸入颗粒物。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是每天都生病,因为绝大多数的感染被我们的免疫系统“防御”了,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我们则毫无临床症状。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所以说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艾滋病,而是死于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AIDS)与艾滋病病毒(HIV)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艾滋病病毒
HIV≠AIDS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也有的永远不发展为艾滋病。
3
艾滋病能被治愈吗?
很多人第一反应治不了,确实目前HIV疫苗还没有研制成功。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个感染HIV病毒的患者被成功治愈,他就是“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RayBrown)。
唯一被治愈的“柏林病人”布朗,7年在德国接受了针对白血病的治疗后HIV病毒被消灭。在治疗白血病时,布朗首先接受了放射治疗以杀死癌细胞和在骨髓中产生癌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接受了来自健康捐赠者的骨髓的移植手术,以产生新的血细胞。
其他科学家也尝试复制「柏林病人」的案例,很可惜目前都没有成功。
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蒂莫西·雷·布朗宣布建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和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大学一起探寻HIV的最终治愈方法。
4
艾滋病患者只是冰山一角
据报道,我国现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计57.5万,然而有九成患者未报告,所以形式不容乐观。
怀疑感染HIV病毒,要早去检查,最好能多去两次。因为虽说实验室检查能找到处于潜伏期的HIV携带者,但前提是要避开窗口期(从HIV感染到人体产生抗体需要2-6周,这段时间就是窗口期了)。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去检查的话,很可能什么也查不到,但病毒却已在身体里悄悄定居下来。
5
关于你不知道的预防措施
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万名男性自愿接受医疗包皮环切手术。这一手术可将男性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减少。
当然最保险的还是洁身自爱,和正确使用安全套。
年至年,世界卫生组织都把“零艾滋”作为主题。
“零”不仅体现在零感染、零歧视、零死亡,也意味着艾滋病患者将不再是特殊群体,而是应当成为我们心中的“普通人”。
来源:温小卫综合温州日报、自丁香园、中国之声、广元市妇联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