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关爱慢性疼痛患者
让生命充满阳光
腰背痛(lowbackpain,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据统计,仅年,美国因腰背痛治疗的总医疗支出较上一年增加了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腰背部损伤性疼痛的劳动赔偿费用占年度总赔偿额度的2%。
目前欧美国家已制定了各种腰背痛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我国腰背痛临床诊疗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提高我国腰背痛临床诊疗水平,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织制定了《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参考欧美国家近年相关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及流行病学现状,旨在形成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腰背痛诊疗标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0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共识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目前尚无确切的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患病率。一项系统综述报道,全球成人慢性腰背痛的时点患病率:1个月的患病率为23.2%,1年的患病率为38%,终生患病率为38.9%。
1.1临床表现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研究证实扳机点的数量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1.2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可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其病因主要可分为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
0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共识
1.3诊断与预后评估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首要检查目的是重复筛查与特异性腰背痛高度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即红色警示(redflag),并评估可导致腰背痛恶化或慢性化的因素即黄色警示(yellowflag),以判断临床转归。
红色警示指腰背痛患者既往病史或复合症状中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表1)。
表1红色警示
年龄
病史
症状
体检
20岁
暴力损伤
持续进展性非机械性疼痛
持续严重的腰椎弯曲限制
55岁
肿瘤
全身性使用类固醇激素
药物滥用
HIV
神经系统症状
全身不适(如发热等)
体重下降胸痛
神经系统体征腰椎结构变形
发现红色警示后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例如感染、炎性风湿性疾病或肿瘤。
黄色警示主要指可导致疼痛慢性化或进行性加重、功能障碍及工作能力丧失、迁延不愈的各类危险因素(表2)。
表2黄色警示
发病
慢性化
个体因素
年龄
体质状况
背部和腹部肌肉强度吸烟
肥胖
文化程度低
疼痛和残疾较严重
心理因素
焦虑
情绪/情感
认知功能
疼痛行为
悲痛
抑郁
躯体化症状
职业因素
体力劳动
经常弯腰、扭腰操作震动性工具工作满意度低单一重复性工作
工作关系/社会支持
管理情况
工作满意度低
重返工作岗位时无法提供较低强度的工作
工作需要频繁上举重物
发现黄色警示后应当鼓励患者改变行为和对腰背痛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每周保持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减少腰背痛的发生,减轻严重程度。
1.3.1病史采集详细病史采集对于明确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病史采集内容包括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发病时间、发病原因
(推测)、既往史、治疗史、对疼痛的态度、发病前从事工作以及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如单位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临床病史采集应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