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次专家会诊,都说手术风险太大,劝我和它和平共处,就别做手术了。”说这句话的女士,大家称她为红姨,她所说的“它”是一个肿瘤转移灶,自从年乳腺癌手术后,这是第四次复发。病灶部位奇痒难忍,红姨希望能像以往那样,通过手术的方式摘掉病灶。今年8月份,红姨再次找到了市三院乳腺科宋艳利主任。“主任,你们都劝我跟它共存,但是痒的要命,我和它势不两立!”
“大夫,我就想手术!”
去年年底,刚查出转移灶的时候,红姨就找过宋艳利主任。当时宋艳利给红姨查体,她当年接受的乳腺癌手术是“扩大超根治切除术+淋巴清扫”,胸大肌和胸小肌一并切除,皮肤之下就是骨头,薄薄的一层,周边皮肤延展性差,直接切除术后愈合是个难题。况且肺部也有转移灶,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手术的可能和必要。
当年乳腺癌手术后多次复发,年到年,红姨隔三差五就要到宋主任这报到,两人很熟。在宋艳利的印象里,红姨开朗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这种状态在年初大家对癌症认识还没那么深刻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即便十年未见,宋艳利主任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红姨。院内会诊建议红姨保守治疗,宋艳利主任咨询北京专家也是同样的意见。最终,红姨还是听了宋艳利主任的意见,回家保守治疗,定期调药。
然而,这次红姨坚持要做手术,她问宋主任:“几乎没有,就是说还有手术机会呗?”红姨仍然不死心。
不试一试怎么就知道完全不可能呢?
虽然经过数次大大小小的手术,红姨的生活质量还是挺高的,她热衷于跳舞旅游,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儿。只是最近一次复发,肿瘤部位奇痒。手放上去就拿不下来,挠出血了才能罢休。恐怕眼下是红姨过得最没有质量的一段日子。
8月份,红姨拿着肺部CT片子,再次找到宋艳利主任,“主任你看,转移灶没长大,反而缩小了一丢丢。”
“每天钻心的痒,如果活着是这样的状态,宁可用没质量的长时间生命换一段有质量的时光。”红姨红着眼圈对宋艳利主任说。
宋主任认为,医生给出专业意见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选择。在肺部转移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通过手术的方式解决胸部的肿瘤也不失为一种提高生命质量的办法。虽然胸部手术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不试一试怎么就知道完全不可能呢?
多学科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之后,宋艳利主任再一次组织了院内会诊。胸部的肿瘤切除势必涉及植皮。于是,邀请经验丰富的创伤手外科;肿瘤可能侵犯胸骨,于是邀请胸外科;再加上超声科、放疗科,大家坐下来讨论红姨手术的可行性。
胸科主任刘仁杰认为,CT和骨ECT扫描发现肿物未侵犯骨组织,但有可能侵犯软骨和骨膜,术中有可能有残留,如果做手术,必要的时候需要切除部分骨膜和肋软骨,这样一来可能会会影响血运的营养供应,导致移植皮瓣坏死。
手外科孔宪述医生认为,胸壁肿物可以尝试切除,经超声科评估肩胛下动静脉及其背阔肌分支完整无损,适合做皮瓣成形,补充缺损区域。患者曾经经过放疗等治疗,情况复杂,转移皮瓣坏死的几率不可预估。
几番讨论下来,得出的结论是,手术可以尝试,但风险比较高,需要准备详尽的预案应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比如胸膜破裂可能出现的血气胸,转移灶浸润胸骨影响皮瓣成活等等。
多学科参与,手术终于成功了
9月20日上午,宋艳利、胸科主任刘仁杰、手外科孔宪述医生共同为红姨做了手术。手术的名字很长——左胸壁多发转移灶切除术+背阔肌带蒂肌皮瓣转移胸壁修复术。
宋主任介绍,直白点说,就是先把转移灶切除,需要胸外科医生和乳腺科医生完成,随后手外科医生再分离出胸背动脉及所属的背阔肌肌皮瓣,在腋下分离出隧道,将背阔肌肌皮瓣以胸背动静脉及胸背神经为蒂旋转度覆盖在左胸的创面上。
手术很成功,皮瓣血运正常。这个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在乳腺科、胸外科、创伤手外科、超声科、放疗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
术后四天,红姨已经能离床活动,她会时不时的抚摸左胸,跟随她17年的两个凹陷的瘢痕没有了,钻心的痒痛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皮肉生长带来的轻微麻痒。
宋艳利主任说:“红姨的手术很成功。这是一次标准的MDT(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也非常感激。术前的多次会诊,结论都是手术风险太大,是一个‘禁区’,最后是陈孝平院士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创造了手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