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里穴
取穴方法: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手三里穴(三里穴,鬼邪穴,上三里穴)解析:
)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该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此穴同。
2)鬼邪穴。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手三里穴意义: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
中医病症:偏瘫,手臂麻痛,肘挛不伸,腰疼不伸,腰疼不得卧,肩背疾患;腹痛齿痛,失喑,颊肿,瘰疬,眼目诸疾,舌痛等。
西医病症: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牙痛,口腔炎,颈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感冒。
功效机制: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手三里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之处,且脉气较深,针刺此穴针感很强;其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强,故可治疗手阳明经的各种疾患;由于此穴通泻的作用强,具有清泻阳明经郁热、化痰散结的作用,可治疗面颊肿痛、齿痛失音、瘰疬等;此穴通过调理大肠经气而具有清肠利腑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肠鸣、泄泻等肠腑气机紊乱之疾患。人体穴位配伍:
.齿痛:手三里、阳溪、悬颅(《针灸资生经》)。
2.喉痹:手三里、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备急千金要方》)。
.肩背疼痛:手三里、肩髃、天井、曲池、阳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4.妊娠水肿:手三里、足三里、肾俞、脾俞、胃俞、悬钟、气海、交信、三阴交、阴陵泉、关元(《新针灸学》)。
5.瘰疬:手三里、肘尖、肩髃、支沟、足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临床运用:手三里穴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但多用于治疗肩臂疼痛,而治疗腰腿痛则甚少。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多以手三里穴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肘臂酸痛,屈伸难","中风口僻,手足不遂"等。手三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穴”,此穴五行属性为“土”,而大肠经的五行属性也为“土”,因“土”生“金”,常揉此穴,亦可对肺起到一定的保养作用。按揉此穴可治疗由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嗳气、呕吐、腹泻。若此穴按压特别疼(还可看足三里穴是否疼痛),原因是:手阳明经受寒邪,导阳明经阳气上行,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胸闷,如不及时缓解,阳气可继续上行,导致同侧牙龈肿痛及面颊疼痛。如得及时缓解,病去自消。相关论述:.《针灸甲乙经》: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2.《针灸资生经》:在曲池下三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循经考穴编》广注:屈肘取,若直取合三寸。[7]
4.《针灸甲乙经》:肠腹时寒,腰痛不得卧。
5.《备急千金要方》:霍乱,遗矢,矢气;胸胁柱满;腹瞋满。
6.《外台秘要》:齿痛,顺颊肿。
7.《太平圣惠方》:肘臂酸重,屈伸难。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
9.《针灸大成》: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随。
0.《席弘赋》:肩上痛连脐不休。食癖气块。
.《杂病穴法歌》:舌风舞。
2.《循经考穴编》:臂膊疼痛,冷风麻痹。
针灸治法:直刺~2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部扩散。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时可弹拔手三里。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手三里穴5~7壮,艾条灸手三里穴0~20分钟。
按摩疗法:
手三里穴点按方法:顺时针方向按揉00次有泻火,功邪的作用,起到泻火,镇痛的效果。逆时针方向按揉00次则是调补气血,有补益之功,起到调养,止痛的效果。除此之外,按揉手三里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一侧的手臂放在桌面上,然后将另一侧的手肘放在穴位上,用手肘来轻轻的按揉此穴。医院后很可能需要打针,抽血,输液,这些对身体有点小损伤,出血和疼痛是很常见的,用拇指弹拨手三里这个穴位,可以很好的缓解不舒服的感觉。
保健养生:.手三里可以治疗腰膝痛,尤其是慢性腰肌劳损,经常揉揉手三里就会好转。2.手三里是强壮穴,平时可用拇指揉,每次~分钟,也可用艾灸法,每次灸5~0分钟,能显著增强免疫力。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