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肌是我们所熟知的一部分肌肉群,由于其本身容易引起颈肩疼部痛,包括也可能引起手臂麻木等症状(前斜角肌综合征)。
斜角肌能引发广泛的疼痛令人印象深刻。包括疼痛、麻木以及胸部、上背部、肩膀、臂部和手部的感觉异常,疼痛有时会发生后颈部。斜角肌很少会被怀疑到是病因,因为几乎完全被胸锁乳突肌覆盖着。所以斜角肌引发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总是被错误地认为是由菱形肌引起的或者是肩部滑囊炎和腱鞘炎,甚至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等。
斜角肌位于颈侧部,颈两侧各三块,按位置排列命名为前、中、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纤维斜向外下,上连接到颈椎颈1到颈6,下止于第一、第二肋骨。前、中斜角肌分别在颈椎前后结节都有附着,和第一肋骨之间,形成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引起前斜角肌综合症。
斜角肌的特性是可以稳定颈椎,类似于一些桥梁构造上的斜拉索一样,形成一种独特的力学支撑。另外,由于斜角肌均附着于颈椎横突和肋骨上,当颈椎固定时,斜角肌收缩可以上提肋骨,使胸廓变大协助吸气,故也属于辅助呼吸肌;当肋骨固定时,单侧斜角肌收缩可使颈椎发生同侧侧屈,双侧收缩,可协助颈椎屈曲;另外斜角肌还有提供颈椎中下段的稳定性。?
前、中斜角肌附着在颈椎C1或C2至C6,它由C2-C7各脊神经前主支的运动支支配,是由多神经支配的一块肌肉。所以,任何一条支配它的神经出现问题,都可能使斜角肌发生病态,使斜角肌卡压神经根,产生颈、肩及上肢的各种症状。
在颈椎背面,附着的肌肉比较多,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夹肌、半棘肌、竖脊肌,及多裂肌、回旋肌。它们各自功能、发力方向不同。在颈椎的运动中,肌肉与肌肉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各种问题(这里指的摩擦是肌肉之间因运动方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摩擦,比同向运动要的摩擦力要大)。比如筋膜摩擦产生水肿、褶皱、炎症等。
当颈椎旋转运动时,颈后肌群的最外层是斜方肌,在斜方肌下部深面的是肩胛提肌,斜方肌单侧收缩时,使颈向对侧旋转,而肩胛提肌收缩时,使头颈向同侧旋转;在斜方肌的深面还有菱形肌、上后锯肌,上后锯肌是菱形肌的深面,当颈椎前屈、伸展运动时,斜方肌又与菱形肌之间产生摩擦;夹肌又在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的深面,夹肌收缩,使头颈转向同侧,而斜方肌收缩,使头颈转向对侧;在它们的深面还有半棘肌和竖棘肌,这两块肌肉,附着在横突、关节突及后结节上,它们的损伤、肌肉痉挛等问题,会产生颈椎数关节间隙压缩的问题。?
斜角肌损伤的原因一:
斜方肌是颈后肌群中的最表层肌肉,它包裹着在它深面所有肌肉,斜方肌的病变,会使深面的肌群之间的间隙减少,肌与肌之间的滑动性减弱,从而导致颈后肌群发生病变,颈后肌群僵硬,使颈椎发生各种不良的影响,比如椎与椎间隙变窄、颈椎位移。现代生活中,过度低头看手机,使颈后肌群过度劳损,进而对颈椎神经根产生卡压。而斜角肌是多神经支配的肌肉,颈椎的不良,很容易卡压脊神经,而使斜角肌病变。
斜角肌损伤的原因二:
是第一肋骨的下降,因为斜角肌的另外一个附着点在第一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结节,当肋骨下降时,斜角肌也会张力也会增大,使穿过斜角肌的神经、血管受到卡压。比如腹部的肌肉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附着在腰椎横突上的腰方肌)这几块肌肉都能使胸廓向下拉。
因腹直肌上附着在第5至7肋软骨的前面和剑突,肌纤维直向下方,止于耻骨上缘及耻骨联合的前面,腹外斜肌附着在第5~12肋并与前锯肌交错,在腹外斜肌的深面是腹内斜肌,腹内斜肌上连接在第10~12肋下缘,在腹内斜肌深面又有一块腹横肌,它们之间相互交叠,功能不同。腰方肌是一块连接胸廓与髂骨之间的肌肉,上面连接12肋内侧半,下面连接髂骨后部内侧唇,它的收缩,可以使12肋下降,将胸廓向下拉,斜角肌结节跟着下降,后斜角肌张力增大,导致斜角肌损伤。
综上所述。斜角肌损伤主要是二大方面:一个是颈后肌群对颈椎的影响,另一个是引起肋骨下降的肌肉。因此在治疗斜角肌损伤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由这两个方面思考,找到规律彻底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斜角肌损伤引起的上肢症状,在处理斜角肌后,80%左右上肢的症状会消除,但是很容易反复,然后再次处理斜肌却没有了,那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解决引起斜角肌损伤原因。比如在处理颈后肌群的时候,没有处理到位。例关键点:斜方肌向下至12胸椎棘突上,夹肌向下至6胸椎棘突上,半棘肌向下至7胸椎的横突上,竖脊肌向下至骶骨背面和髂骨后缘上等。
所以,我们在处理颈后部的组织损伤的问题,就要整体考虑,不能单单处理斜方肌,我们还要考虑和解决锁骨外侧半上缘到肩峰;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半棘肌、竖脊肌在颈后与胸背肌肉重叠,竖脊肌至骶骨背面及髂峭后部,这些部位都要详细检查及处理。
在治疗的时候,通常都先处理筋膜层,因为筋膜松了得到复原、压力得以释放,筋膜之下的肌肉自然就松软了,于是很多肌肉的结节,条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临床证明,当我们妥善处理好了筋膜,大部分压痛、结节都随之消失了。在此,我们通过解析斜角肌病变的问题,带入了整体治疗的概念和重要性。
斜角肌引发的容易误诊的症状要点
1、斜角肌激发的上背部疼痛几乎总是被错误地认为是菱形肌引起的。
2、颈部和肩膀的不安是斜角肌触发点激发的经典症状,也会被看成是神经性抽搐。
3、斜角肌引起的胸部的关联痛则常被误认为是心绞痛。
4、斜角肌引起的肩痛几乎在骨科总是被诊断为滑囊炎和腱鞘炎。
5、斜角肌引起的疼痛沿着上臂的前后方向下传送,常被当成肌肉扭伤或者让神经科医生认为是变性的颈椎间盘引起的神经根压迫(根性刺激)。
6、当激发点使斜角肌挛缩(短缩)时,它们常会沿着锁骨上提第一肋骨或者第二肋骨以及第三肋骨,并挤压穿过这个区域的进入臂部的血管和神经(神经血管滞留),它们阻断血流并干扰神经冲动,进而引起臂部和手部的疼痛、肿胀、麻木、针刺感和烧灼感(胸廓出口综合征)。
7、前臂和手部的无力(无缘无故地掉东西),可能与神经的冲动干扰有关,手臂或手截肢后所出现的无法解释的“幻肢痛”实际也可能与斜角肌的触发点有关。
重要看点
和派圆针治疗膝关节重大突破!
专利针法一绝
中华和派圆针疗法为广大医师提供了一种广泛治疗软伤科、骨伤科的新型治疗技术,尤其可以免于膝关节置换、关节镜清理术等西医手术创伤性治疗,是一种可轻松治疗膝关节病痛的封闭性微创治疗技术。充分将中医外科针刺治疗和西医外科手术有机结合的,由拥有25年中医针刀临床疼痛治疗教学经验专家何峙君教授在传统古九针的基础扬长避短、改进升级而来,在安全性、灵活性、广泛性、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取得显著提升!专利针具可以让针体进入更深的关节腔,彻底解决膝关节的骨组织粘连问题,这个是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大突破!
圆针的绝对优势
一、圆润弹头形和扁铲钝口形针尖的设计,不易伤及神经血管,安全系数极高。
二、出针即见效,治疗彻底,近期和远期疗效十分显著持久!
三、1~3分钟甚至是十几秒钟左右即可操作完毕,只有一个进针点,不像西医手术不破坏关节组织结构,容易恢复基本无痛苦、无需住院、随治随走,不影响生活,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四、治疗成本低,只需皮肤常规消毒,无菌治疗操作,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和高昂的药物费用。
五、无需深厚解剖基础,一般医师也可以学会操作大部分常见病症。操作简单,将开放性治疗和复杂性操作,变为闭合性治疗和简单操作。将难治或不治之症变为易治或可治之病。
和派圆针和派圆针云课堂,学习名医必修神针
理论+实操全套干货,无限次观看学习
“拒绝关节置换,医院手术的路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圆针并不是一把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生命能量的,不仅是医者手的延伸,更是能量与治疗心念的呈现,这就是仿生能量学设计赋予和派圆针生命的意义。
——和派圆针发明人何峙君
中卫联疼痛培训全国免费统一咨询热线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