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摘要

如何让靶向药物惠及更多类风关患者?风湿界曾小峰、张志毅两位大咖指点迷津:治疗是目的,科技是契机,医保还需多出力。

来源:健康界作者:索思邵彦超

据了解,类风湿关节炎(下称类风关)发病年龄跨度大、致残率非常高;同时,其关节外表现及其共患疾病,如贫血、骨质疏松或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等,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期,健康界特别采访了两位风湿界专家——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教授,探寻如何汇集多方力量,改善类风关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风湿高危害大众低重视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类风关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病。事实上“类风关是一类病、一组病。”张志毅教授介绍道类风关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约有类风关患者万人,但对于类风关的疾病认知度低,很多患者未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求医,就诊、确诊及治疗均存在时间延误。病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疾病带来的疼痛和功能残疾,40-70%的类风关患者出现疲劳,高达40%的患者出现抑郁,严重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还有因为疾病导致的劳动能力的丧失,也影响了家庭整体的收入。更可怕的是,类风关患者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缩短近10年。

因此,对抗类风关疾病,首先要提高医药健康教育。不仅让患者了解疾病症状、疾病危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还需让社会、政府认识类风关的危害,加大对风湿性疾病的重视程度;让医生们了解风湿病,减少误诊的发生。

其次,就是治疗本身。“类风关是致残性的疾病,我们的目标就是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曾小峰教授强调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风湿病而言,在临床中要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

生物制剂开启“精准治疗”新时代

在医疗领域,类风关还有一个别名——“不死的癌症”。对此,曾小峰教授解释说,这源于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一直未确定,所以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

“当患者问,为什么类风关疾病不能被治愈?医生往往无言以对。”在临床中,张志毅教授述说着作为医生的无奈。

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数据证明,对于中/重度成人类风关患者,若对一种或多种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或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反应较差或无法耐受,托珠单抗是具有成本效果的治疗方案。

“生物制剂在消炎镇痛、控制炎症发展、控制影像学改变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优于传统的DMARDs类缓解病情的药物。”通过对临床的观察,曾小峰教授展开评论。而通过对国外研究数据的分析,他发现,使用生物制剂在疾病早期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控制疾病,减少致畸致残从而带来社会的正效应,减少疾病整体的社会经济负担。

而不同的生物制剂有不同的特点。张志毅教授用托珠单抗举例,它是一种IL-6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强、适应症广泛等特点。从作用机制来讲,它能直接作用于IL-6受体,所以在类风关早期即可发挥作用。此外,托珠单抗还能抑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这种双重抑制的作用也增加了药物的疗效。

“现在患者再问我们类风关是否能治愈的问题,我们会说,可以用生物制剂等治疗控制疾病,患者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张志毅教授的言语中带着激动。

提高托珠单抗等生物制剂的医保可支付性

张志毅教授认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大多是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同时疑难杂症多。病程中病情反复迁延加重,常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医疗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谈到此,张志毅教授呼吁,“希望医疗保险相关部门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