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向大家介绍了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表现特点,今天就这一疾病我们继续向大家介绍。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3条标准可以作出诊断:

①发病年龄≥50岁;

②两侧颈部、肩胛部或及骨盆部肌痛晨僵;

③ESR≥40mm/h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有效。

满足①和②,如ESR正常,则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l0~15mg)治疗迅速反应可代替标准③。

鉴别诊断

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llarteritis,GCA):70%的巨细胞动脉炎合并风湿性多肌痛,两者合并时鉴别较困难。在出现头痛、视觉异常、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等,均需进一步做颞动脉造影、超声、活检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对称性小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类风湿结节,抗体常阴性。

多发性肌炎:以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有肌萎缩、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异常、肌肉活检示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而PMR患者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较肌无力明显。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syndrome,FMS):

FMS有固定对称的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斜方肌上缘中部、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肱骨外上髁下2cm处、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皱褶处、大转子后2cm处、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共9处18个压痛点。肌力和关节正常,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ESR和CRP一般正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其他风湿性疾病。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般治疗:消除患者的顾虑至关重要,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防止病情复发;进行适当的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药物治疗:①糖皮质激素:小剂虽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首选用药,一般泼尼松10-15mg/d口服。l周内症状迅速改善,CRP可短期恢复正常,ESR逐渐下降,2-4周后泼尼松缓慢减量。每2-3周减2.5mg,维持量5-10mg/d,随着病情稳定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的维持量可减为3-5mg/d。对病情较重,发热、肌痛、活动明显受限者,可以泼松15~30mg/d,随着症状好转,ESR接近正常,然后逐渐减量维持,维持用药一般1-2年。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在2年内可停用糖皮质激素,但国外报道PMR维持治疗的平均时间约为3年,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但停药后仍需随访观察,一般5年不发可认为病情完全缓解。应该强调,对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②非甾体抗炎药: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约lO%~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控制症状,但应注意预防非甾类抗炎药的并发症。

③免疫抑制剂: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证,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或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7.5~15mg/周,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风湿性多肌痛如合并巨细胞动脉炎时起始剂量糖皮质激素应较单纯风湿性多肌痛大,可以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等,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④其他:生物制剂治疗PMR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风湿性多肌痛经合理治疗病情可迅速缓解或痊愈;也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疾病后期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等严重情况。风湿性多肌痛大多预后良好。

——摘自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联系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号(桐柏路与中原路交叉口)

门诊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