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的要求,在年组织开展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聚焦城区范围不够清晰、城市体检评估标准缺失等突出问题,组织编制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并在现行报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城市开展年度城市体检评估工作。
一、术语
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
指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方式,对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效果定期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以下简称“体检评估”)。
体检评估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动态维护的前置环节和重要依据。
2.年度体检
指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监测,客观反映城市体征状态,聚焦当年度规划实施的关键变量和核心任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预警。
3.五年评估
指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阶段性评估,系统分析城市发展趋势,对照规划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
二、体检评估内容及要求
1.体检评估内容
考战略定位、底线管控、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支撑系统、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各地可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采取全局数据与典型案例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价结合等分析方法,对各项指标现状年与基期年、目标年或未来预期进行比照,分析规划实施率。同时结合政府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外部发展环境及对规划实施影响等,开展成效、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战略定位
分析实施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落实城市发展目标、强化城市核心职能、优化调整不适宜功能等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2)底线管控
分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全域约束性生态资源保护(包含山水林田湖海草全要素)等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3)规模结构
分析优化人口、就业、用地和建筑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推进城市更新等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4)空间布局
分析区域协同、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分区发展、重点和薄弱地区建设等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5)支撑系统
分析生态环境改善、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与韧性、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品质等领域相关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6)实施保障
分析实施总体规划的下层次规划编制、执行和调整、行动计划安排、违法查处、政策机制保障、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2.年度体检要求
(1)内容要求
上报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年度体检报告基于六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聚焦年度规划实施中的关键变量和核心任务,总结当年城市运行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从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应对措施、配套政策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成果构成
年度体检成果由体检报告和附件组成。报告主要包括总体结论,规划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体检成果要对上一年体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说明。附件应包括城市体检指标表、年度重点任务完成清单、年度规划实施分析图、年度规划实施社会满意度评价报告、年度体检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说明等。
3.五年评估要求
(1)内容要求
上报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五年评估报告应全面对照上级政府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对六个方面的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阶段性的全面评估和总结,对国土空间规划各项目标和指标落实情况、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各项政策机制的建立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并提出下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措施、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2)成果构成
五年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报告主要包括总体结论,规划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附件应包括评估指标表、五年重点任务完成清单、五年规划实施分析图、五年规划实施社会满意度评价报告、五年评估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说明等。
三、体检评估成果报送及应用
1.成果报送
各地体检评估成果以省级为单位汇总,报送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将委托专家或组织技术机构对各地体检评估成果抽查。报送成果或汇交数据不符合要求的,可责令修改,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提交。
2.数据对接
城市人民政府应将体检评估中的主要指标数据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通过本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级平台对接。
3.成果应用
上级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有效结合体检评估结论开展实施监督。自然资源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建立分级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执法督察和城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省、自治区和各城市根据体检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工作进行反馈和修正,支撑国土空间规划、近期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调整和优化,为空间政策及城市治理的优化完善提供参考。体检评估结论应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
城市体检评估四、重要问题说明
1.关于指标选取原则
(1)强化底线约束,兼顾各地弹性。每一个领域选择代表性指标,将基本指标控制在58个左右,为对各地统一要求的“规定动作”,突出底线思维。各地在以体检评估基本指标为核心的基础上,可通过“自选动作”,另行增设与时空紧密关联,体现质量、效率和结构的指标,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指标体系,使规划实施体检评估适应各种类型的城市。
(2)既要见“物”,也要见“人”。基本指标主要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关联的底线、用地、设施等指标。推荐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类和以人为本感知类指标。共享类指标包括了宜居、宜养、宜业等评价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指标。
(3)数据可获得性、可标准化,计算方法易实施,降低工作成本。指标修改过程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和技术发展水平,注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计算的可操作性。如“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指标以站点中心位置5分钟车行范围做缓冲分析,并说明“缺乏技术条件的城市或地区可用3公里缓冲半径替代5分钟车行范围。”
(4)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指标体系衔接。城市体检评估规程指标覆盖编制指南指标中所有的约束性指标。
2.关于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关系
正如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与指标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体检内容与指标在实践工作分析中常常是一对多或多对一关系。体检内容中的一个综合性判断,往往需要多要素交叉分析来说明。同时,分析主要内容时,既可利用指标体系所含数据,也可广泛收集采用其他数据,指标体系中年度变化不大的指标也可在内容分析中不体现。
体检内容六个方面的设置是建议框架,城市政府可根据每年工作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年重点难点工作、规划实施重要任务,对框架和框架内的具体分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体检评估真正成为城市政府有效治理城市的抓手。而六个维度指标体系框架相对稳定,指标收集作为长期积累,常年跟踪,逐级汇总之后便于上级监督考核,发挥中央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