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右小腿疼痛2个月。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右胫骨正、侧位(图1A、图1B),右胫骨骨干偏外侧囊状低密度区及片状高密度区,病灶上部皮质变薄,有膨胀,下部与正常皮质形成V形切迹。矢状位T1WI(图1C),病灶信号不均匀,上部呈近似等肌肉信号,下部呈混杂低信号。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图1D),病灶上部呈均匀高信号,下部信号不均匀增高,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片状不均匀高信号。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胫骨骨干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dysplasia)又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分为单骨型和多骨型。单骨型好发于长管状骨的股骨和胫骨,扁骨的颌骨和肋骨,颅面骨以下颌骨、颞骨和枕骨好发。多骨型发病年龄较早,多于10岁前发病,常累及一侧肢体的多骨,以胫骨、股骨、髂骨多见。累及四肢骨常致肢体增长或短缩畸形,患者跛行和轻度疼痛;累及肋骨及颌骨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累及颅面骨产生无痛性硬性隆起致骨性狮面;颅底病变可导致脑神经受压症状。如果同时合并骨骼系统以外的内分泌紊乱,如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等,则称为Albright综合征。大部分病变在青春期趋于稳定。如生长加快、疼痛剧烈应警惕恶变的可能。组织学上病变骨被纤维组织代替,纤维组织内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构成的漩涡并夹杂着软骨、骨样组织和新生骨。

X线及CT表现:①磨玻璃样改变。病变处正常骨纹消失,代之以均匀一致的磨砂玻璃样改变,病理上为网织骨,是本病特征性改变。②囊状膨胀性骨破坏(图2A、图2B)。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呈单囊或多囊状,骨皮质变薄,边缘可有硬化,囊内、外常有散在条索状骨纹和斑点状致密影。③丝瓜瓤样改变。少见,表现为患骨膨胀增粗变形,皮质变薄甚至消失,内有粗大纵行走向的骨纹,颇似丝瓜瓤状。④虫蚀样骨破坏。类似溶骨性转移的骨破坏,边缘似虫蚀样。以上四种表现单独出现者较少,多为两种或以上类型共存,并且各种形态可互相转化。⑤硬化改变。成年人多见,常见于肋骨、颅骨,有时可见于椎体附件和骨盆,可能为广泛的修复性纤维化骨形成所致,病变较稳定。CT对X线片上重叠较多的部位如颅面骨、颅底骨、骨盆、脊椎等显示更佳。

图2A

图2B

MRI表现:在T1WI上与骨骼肌信号相似,呈低至中等信号,在T2WI信号变化较大,可高于脂肪信号,也可与脂肪或骨骼肌信号相似。

鉴别诊断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棕色瘤全身骨质疏松,可见指骨骨膜下骨吸收。血钙高、磷低,碱性磷酸酶高。

2.畸形性骨炎长管骨增粗并弯曲畸形,皮质增厚,松化分层。颅骨典型表现为外板呈绒毛状增厚,内有虫蚀样骨破坏或颗粒状骨缺损。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3.非骨化性纤维瘤胫骨、股骨干骺端好发,偏心生长,呈多囊分叶状透亮区,髓腔缘有较厚的硬化层。

小结

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干骺-骨干区,病变范围广泛,膨胀轻微,骨密度常不均匀,可见粗大条纹或见钙化骨化影,或呈磨玻璃样密度,常伴有骨骼畸形。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