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界有一句话叫:无酸痛,不健身。但是又有很多人会说:你不要天天练习跑步,亦或是胸肌不要天天练,那么到底什么是酸痛,酸痛又有什么神奇之处,酸痛的时候还能继续虐呢?首先我们要澄清一点的是,这个酸痛肯定是合理范围的,并不是伤痛。酸痛与伤痛的区别我们将在下一篇进行展开陈述。如果把饮食看做是造房子的原材料,吃什么就造就什么样的身体构造,那么锻炼就好比自我雕刻,与自我设计,酸痛是对不好的地方进行敲敲打打留下的后遗症,这个后遗症有好有坏。就如同现在拆迁,可能让你一夜成为富翁(超量恢复),让机体更强大,也可能让你失去故土(过度的酸痛影响恢复周期,从而消磨了意志),那么如何在训练与强度中进行博弈,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呢?一、练后不酸痛,就没效果吗?美国的研究者曾经做过实验,找来28名志愿者,按照年龄、性别、以及身体指针平均分配成两组——“不酸组”和“酸痛组”。“不酸组”的自愿者做腿部的重量训练,强度一周一周慢慢增强,研究者希望他们的身体能缓慢适应重量训练带来的压力,以减少肌肉酸痛的症状。“酸痛组”则在第四周开始被狠狠的折磨,研究者希望他们一下子承受大量压力,让肌肉酸痛达到最高点。为了公平起见,研究者调整健身机设定,确保两组人最后的运动量相同。在力量、肌肉体积上,猜猜看最后是哪一组胜出?“酸痛组”的CK(肌酸激酶,这个也是好多学员体检会出现的问题)值比较高,象征着他们承受更多的肌肉损伤。“酸痛组”的自我酸痛感受比较高,不过开始训练后一周很快就掉下去。尽管上面两张图告诉我们“酸痛组”真的吃了比较多苦,但是最后的成绩显示:1.两组的力量进步幅度相近;2.两组的肌肉体积增加幅度相近。如果酸痛不会让您更强壮,也不会让肌肉长得更大块,何必要让自己吃那么多苦呢?这说明:Nopain可不一定Nogain!总结:训练强度跟肌肉承载强度是两个概念,有些人肌肉本身就很强,那么同等训练强度不一定会给他带来过多的肌肉损伤,可能第二天也就不会酸痛了,但是并不代表训练强度不够,如果训练目标是为了提升运动成绩,那么其实更多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