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运动、损伤、疼痛、康复等已经是社会性热词,而这其中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询证,都少不了肌筋膜的身影。作为一个医学毕业生,又教了十余年的运动解剖生理等课程的老师,曾经肌筋膜都是个一带而过的结构。近10年以来,欧美已逐渐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国内也随之推广,自己才有所熟悉。对普通大众而言,无论字面含义还是功能,都很陌生。所以,从我学习理解的角度,随意写写。有不足和偏颇,欢迎指正。,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
一、疼痛是一种明确的病
太多的人认知里,疼痛只是个症状,肺炎、肿瘤、骨折等才是病,当然这与过去我国整个医疗系统的处理能力有关,现在医院必须有疼痛科和康复科了。所以先要更正认知错误,才知道要去治疗和康复。现在腰酸背痛腿抽筋已经不是老年人专利了,运动人群、老年人、办公室、带小孩的都是主力军,几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饱受疼痛折磨。
二、什么原因与疼痛关系最密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划重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什么东东?
有过慢性疼痛经历的人去按摩,都感受过疼痛区域内有一或几个特别痛的点。有的点不按就有自发痛,还有的点按了才痛,但按完后这些点都很舒服。这个点的学名就叫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别名:扳机点、激痛点、阿是穴)。其实这个点是骨骼肌内的高度异常点,并在此处可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大白话,就是你的肌肉纤维打结了,发生了结构与生理功能异变。自发痛的为活化触发点,按了才痛的为隐性触发点。
图2打结的肌纤维
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85%的疼痛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95%慢性疼痛与此关联,而且,还有一定的致痛规律。如85%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存在上斜方肌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肩痛的触发点大部分在冈下肌和上斜方肌;髌股关节的触发点几乎全部在臀中肌和腰方肌中。国内未见到数据,但根据现状,只多不会少。有损伤疼痛的人还有个感受,着凉或休息不好后加重。
既然是肌肉打结了,为什么前边还要带上肌筋膜呢?
这个与研究习惯有关。最初学者们发现疼痛处的筋膜有缺水、黏连、挛缩、弹性下降等炎性表现,因而称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来才发现罪魁祸首是肌纤维打结,随之带来肌筋膜炎症,应该叫肌纤维疼痛触发点,但由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已经广泛应用,就沿袭下来了。
(图3筋膜)
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怎么出现的?
人类4岁后才开始在某些肌肉出现触发点。4岁后的儿童有长时间的静态姿势,肌肉持续收缩增多,局部小血管及神经受压,局部营养和能量代谢失衡,使肌纤维受损(打结)产生了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自发疼痛,但骨骼肌已经变得极易损伤。
很多因素可以诱发触发点产生或激活触发点,从而表现出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自主神经症状或内脏器官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综合征。
四、疼痛为什么持续和反复?
很多疼痛久治不愈,就与未消除触发点持续刺激因子有关。如长期姿势异常或运动不科学使触发点连续形成、活化触发点长期不治疗导致继发触发点出现、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某种内分泌激素的减少等。关于营养物质的缺乏,提醒运动人群重视糖原储备、维生素B12、钙、铁等物质的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块肌肉的疼痛触发点长期存在就会造成局部力学失衡,使同一力学机能相关骨骼肌(功能解剖、生物力学、筋膜链等都要用上了,考验治疗者功夫的关键)就会因代偿出现过用性损伤,最终产生触发点,造成整个关节的功能障碍。如:肩周炎,开始多是冈上肌功能障碍,后来代偿出现其他肩周肌肉受累,造成肩关节运动受限及疼痛等。
总而言之,治疗疼痛,除了消除触发点,不能忽视新的触发点形成,预防新发才是避免久治不愈的根本之道。
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仅仅导致疼痛吗?
另外,靠近血管和内脏器官的疼痛触发点会干扰相邻器官和血管的功能,出现相应症状或疾病。如斜方肌触发点导致偏头痛,颈部肌肉触发点与痤疮、腹肌触发点导致胃胀,脊柱周围肌肉触发点与带状疱疹密切相关,腹部、盆腔相关肌肉触发点导致月经、前列腺问题,下肢肌肉触发点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产生静脉曲张等。甚至我们的健康与之息息相关,相当多的疑难杂症都可以应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目前,国内上海体育学院运动损伤康复专业博导,黄强民教授团队已开展十余年研究)。
六、当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技术
针刺、按摩、牵拉、营养、理疗、运动康复等。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存在异常的自发电位,导致肌纤维持续异常收缩,前述技术中针刺技术对消除自发电位是最有效的,其余技术对轻中度触发点消除有一定作用。但就预防触发点形成而言,牵伸、泡沫轴放松、运动康复、功能训练等技术的作用极其重要。
七、治疗疼痛中有趣的现象——中西医的交流
其实,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与技术的形成,是西方医学受中医的启发才发展的。人家看中国人用经络学位治病挺好玩,就开始在尸体上研究经络是个什么东东,百余年下来发现了筋膜,上个世纪又发展了筋膜链和触发点。看中国人用针刺,人家也做了大量的临床对照和双盲实验,形成了基本系统和完整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而把这个技术引入到中国的人,并非中医学者,而是西医学者,主任医师、博导——黄强民教授。黄老师从事三十余年骨科工作,在瑞典皇家医学院求学期间接触到该技术,随之引入中国。
在中国,该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医生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与针灸穴位之间关系等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许多偏颇和误解。有人总结了触发点与传统腧穴在解剖位置和临床主治的相关性,发现有92%触发点和腧穴在解剖位置上相对应,79.5%的触发点与腧穴在临床主治上相关,76%触发点的牵涉痛范围(筋膜链)与其对应腧穴所在的经络走向一致;但是,在临床治疗中由于针刺中医穴位并不产生肌肉抽搐反应,所以触发点并未与中医穴位完全对应。
盲目的养生与健康促进,不啻于谋财害命。分享科学,是幸福。
吴严冰,任教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康复教研室主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师,不同年龄人群科学健身讲师,媒体特约科普作者。个人
吴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