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防治误区,减少痛风发作
随着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聚会逐渐多起来了,吃海鲜喝啤酒的机会也多了,痛风也常常随之而来,作为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低龄化趋势的常见病,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并有不少误区,医院风湿科主任周定华为我们介绍其在诊治患者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痛风发作尿酸一定高
痛风发作时部分血尿酸正常,如果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结合彩超双能CT等相关检查阳性,即使尿酸在正常范围,也要按痛风发作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样,血中尿酸过高的人,有关节疼痛也不一定就是痛风,也有可能是其他脊柱关节炎类疾病,临床上常常见到免疫性关节炎误诊为痛风,所以有关节肿痛应及时去风湿专科医生处明确诊断后才可处方用药。
误区二:只有中年男性得痛风
据统计90%的痛风患者是男性,且高发年龄段为30岁以上。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中嘌呤含量也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不注意饮食,也患上了痛风,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女性由于雌性激素能够促进尿酸排泄,患上痛风的几率比男性要低很多。但更年期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于痛风也不能麻痹大意。
误区三:限制高嘌呤就防痛风
有数据表明,50%以上的痛风患者体重超标,约3/4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所以,单纯控制饮食是不够的,减轻体重、治疗合并疾病、避免使用利尿剂等尤为重要。另外,很多患者注意了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但忽视了对碳酸饮料摄入量的控制,使体重失控,痛风发作也就在所难免。
误区四:发作期使用抗生素
有些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看到患处红肿热痛明显,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也有非风湿专科医生看到关节红肿热痛就常规使用抗生素,实际上,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是不起作用的。症状的缓解很可能是由于痛风的初期症状自动痊愈造成的或加用了某些药物。一般来讲,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主要是用一些非抗生素类的抗炎镇痛的药物,缓解病人的剧烈疼痛以及消除由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再服用一些控制尿酸代谢的药物,帮助体内的尿酸代谢恢复平衡。在此过程中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误区五:迅速把尿酸降至正常
治疗痛风时,患者常会急切想要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尿酸水平的急剧降低有时反而会引起痛风的转移发作。这是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下来,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因此在痛风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使用小剂量的降尿酸药物,逐渐增加到足量。急性发作期未使用过降尿酸药物要慎用此类药物。
误区六:没症状时不用治疗
患痛风的人较血尿酸正常者易产生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有资料显示,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者约为58.8%、合并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为22.1%、合并高脂血症者为75.5%、合并冠心病者为15.6%、脑梗者为2.1%。所以痛风需要较长时间规范用药,减停药物要与风湿专科医生商讨,否则很容易发展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曾在临床上见到长期无症状的患者疏于复查治疗最后发展到尿毒症。
除了防止这些误区,周定华主任还建议痛风患者要“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小虾、浓肉汤、火锅汤等,减少中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畜肉、禽肉、鲈鱼、鲫鱼等、甲壳类、干豆等,适量食用嫩豆类蔬菜、蘑菇等;推荐食用奶、蛋、浅色叶菜、根茎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水果等。在非痛风急性期要加强运动,尤其是超重患者;除此之外每天要饮用ml以上水,好发关节要避免受凉外伤。
科室介绍
风湿医院医院本部,相关检查更加便利,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有效,中医西医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灵活运用,能更好为痛风和其他风湿病患者解除病痛。
专家介绍
周定华医院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等风湿类疾病。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