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偏瘫侧肢体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持续痉挛状态。肌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常常使病人四肢关节肌张力平衡失调,限制了患肢功能的锻炼,影响了中风病人肢体功能的进一步康复,也给病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带来很多不便和苦恼。为了控制这部分病人肌张力增加,减少或减轻中风病人的致残率,采用乙哌立松对伴有明显肌痉挛的中风病人进行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中风症状(图片来自网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1月~年6月住院治疗的伴有肌痉挛的中风病人58例,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包括缺血性中风45例,出血性中风13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39岁~6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9例。排除伴有听、理解障碍及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训练的病人。两组性别、年龄、病变性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治疗组给予康复治疗并口服乙哌立松,每次5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mg。对照组进行康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1.3康复治疗①正确体位摆放:所有病人在床、椅子、轮椅上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动作处理;②被动运动:被动活动病人患侧上、下肢各关节,尽量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每日2次,每次20min;③持续小力量牵张训练:由治疗师被动牵引痉挛所影响的关节到其活动范围的极限,使病人感到疼痛为止,保持每次牵拉持续20min,重复5次,逐渐增加被牵拉关节的活动范围;④支具治疗:对手指屈曲、腕掌屈曲痉挛病人应用分指板,即固定腕关节背屈、拇指伸展、手指保持外展和指关节伸展位;对下肢内翻尖足病人可用短下肢支具,保持足中间位;⑤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按摩瘫痪肢体,手法柔和、缓慢,接触面要广。宜用指腹、手掌进行按摩,每日2次,每次10min;⑥温热疗法:采用含有亲水硅酸盐、硅胶、皂黏土之类物质制成的热垫进行热疗,将热垫在加温器中加热至(39~42)℃时取出,挤出多余水分置于病人痉挛关节处,然后用毛巾被、毯子盖好保温,每次(20~30)min,每日2次;⑦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每日2次,每次(30~60)min;⑧其他方法:去除加重肌痉挛的伤害性刺激。并向病人讲授偏瘫后肌痉挛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有哪些伤害性刺激可加重肌痉挛,指导病人如何避免这些伤害性刺激。1.4评定指标1.4.1肌张力测定应用Ashworth量表评分,0级:肌张力无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肢体被动屈伸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停顿;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但受累肢体仍容易被动屈伸;Ⅲ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活动困难;Ⅳ级:受累肢体屈伸受限。1.4.2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氏指数评定法。1.5观察指标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各检查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2结果2.1两组痉挛情况的评定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的改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2、0.58,P0.05)。经过6周的治疗,治疗组上肢、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χ2值分别为11.83、26.26,P0.01)。详见表1。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见表2)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病人发生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5例;胃部不适、恶心7例。这些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坚持完成整个疗程。所有病人用药前与用药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无变化。3讨论脑卒中病人在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瘫痪肢体的肌张力逐渐恢复,一部分病人肌张力会异常增高。一定的肌张力是维持体位和肢体运动必需的。但过高的肌张力则影响肢体的运动。同时由于痉挛常使病人感觉疼痛、关节活动减少、影响行走和保持姿势的能力、增加异位骨化和骨折的发生率,从而严重干扰病人的护理和康复功能锻炼,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康复效果。因此对病人过高的肌张力应采取干预治疗。乙哌立松作为一种中枢性抗痉挛药物,能同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平滑肌,缓和骨骼肌紧张并改善血流。通过改善各种肌紧张症状,抑制脊髓反射,并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系统,降低肌梭的灵敏度,从而缓解骨骼肌的紧张,降低病人的肌痉挛程度。同时通过抑制疼痛反射和改善肌肉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的效果。既具有降低肌张力又减轻肌肉疼痛的双重作用。康复治疗对肌痉挛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本研究结果亦显示,经过6周的康复治疗,病人的肌张力增高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应用乙哌立松药物配合康复治疗对病人的肌张力增高改善程度,较单纯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单纯康复治疗也有所提高。并且乙哌立松可以缓解病人的肌疼痛,从而提高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乙哌立松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肌痉挛安全有效的药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