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肌痛 >> 肌痛原因 >> 曲池穴

曲池穴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穴位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曲池穴(鬼臣穴,洪池穴,阳泽穴)解析:

)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穴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附注:

)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曲池穴意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主治疾病:

中医病症:半身不遂、肩痛、臂细无力、肘臂挛急或弛缓、肘中痛难屈伸、手臂红肿、腰背痛;腹痛、吐泻、便秘、痢疾、肠痛;瘰疬、瘿气、湿疹、丹毒、疥疮、瘾疹、皮肤干燥;头痛、眩晕、耳鸣、耳前疼痛、目赤痛、目不明、牙痛、颈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乳少;瘛疭、癫狂、善惊;胸中烦满、咳嗽、哮喘;热病、伤寒、伤寒余热不尽、疟疾、消渴、水肿等。清热要穴,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

西医病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高血压病、皮肤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麦粒肿、乳腺炎、甲状腺肿大、过敏性疾病等。

功效机制: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热,还可清解里热,具有清泻热毒、通经止痛之功,治疗阳明积热所致的头痛、齿痛、目痛等五官疾患;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肠腑传导失职的腹胀、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及阳明郁热的乳痈等;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

曲池穴属土,还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热、泻内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或热扰神明的胸中烦满、善惊、癫狂等神志病,甚至热极生风的抽搐,以及风阳上扰、气血上冲的头痛头晕;

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上肢痿痹、瘫痪诸疾。

人体穴位配伍:

.便秘(实证):曲池、中脘、足三里、内庭(《针灸学简编》)。

2.肠痈:曲池、阑尾穴、足三里、上巨虚(《针灸学概要》)。

.呕吐,肝气犯胃:曲池、肩髃、中脘、足三里(《针灸学简编》)。

4.痰厥头痛:曲池、丰隆、风池(《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5.目红肿生翳:曲池、睛明、攒竹、瞳子修、太阳、合谷(《新针灸手册》)。

6.齿痛:曲池、少海、阳谷、阳溪、二间、液门、颊车、内庭、吕细(《神应经》)。

7.颈肿:曲池、合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8.疔疮:曲池、合谷、三里(《针灸大成》)。

9.半身不遂、中风:曲池、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针灸大成》)。

0.胸中满:曲池、人迎、神道、章门、中府、临泣、天池、旋机、府俞(《备急千金要方》)。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曲池穴配合谷穴、外关穴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曲池穴配合谷穴、血海穴等治疗荨麻疹;曲池穴配肩髃穴、外关穴等治疗上肢痿痹。由于饮食不慎,风寒感胃,或者其他原因,出现腹疼如绞、上吐下泻等症状。此时,只要按摩曲池穴,就能够有助于症状缓解。《甲乙经》云:“伤寒余热不尽。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曲池主之。

现代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动弛缓,针刺曲池又可调节肠道蠕动、空肠、回肠蠕动弱者可即时性增强,强者可使之减弱。针刺阑尾炎患者的曲池等穴,无论在X线观察下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的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曲池穴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减缓心率。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轻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重刺激多引起血管扩张。曲池穴的降低血压作用已被证实,且远期疗效较好。观察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发现,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5分钟,脑血管阻力降低不明显。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血小板数渐趋下降,以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穴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说明有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的作用。对血糖的调节,因手法不同,可产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的手法则可使血糖下降。

相关论述:

.《灵枢·本输》: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2.《针灸甲乙经》: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取之。

.《备急千金要方》:在肘后,转屈肘曲骨之中。

4.《千金翼方》注:一云在肘上横纹中。

5.《太平圣惠方》:在肘外辅骨,曲肘横纹头宛宛中,陷者是其穴。

6.《循经考穴编》广注:在肘近辅骨中,以手拱胸曲肘取,约纹尖尽是,下对少海穴。

7.《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目不明、热惊狂、躄痿痹;瘈疭、癫疾吐舌;喉痹不能言。

8.《备急千金要方》: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腕外侧痛脱如拔;恶风邪气泣出喜忘;瘿恶气诸瘾疹;耳痛,湿痹。

9.《太平圣惠方》:偏风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开,肘臂偏细。

0.《针灸资生经》:伤寒余疾,皮肤干燥。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遍身风痛;两手拘挛红肿;伤寒发过经不除。

2.《针灸大成》: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瘲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普济方》:头痛,项痛。

针灸治法:直刺.0~2.5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或齐刺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等。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曲池穴~5分钟,可缓解治疗便秘、头痛、发热、咽喉肿痛等。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曲池穴,可防治肩臂肘疼痛。(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穴,每次~分钟。)。

保健养生:

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热。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每次~分钟,可改善上肢瘫麻、哮喘等症。

每日按压曲池穴~2分钟,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