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MP)患者不仅有迁延不愈的疼痛,同时影响生活质量,易并发心理障碍和增加其他慢性疾病风险。近年来发现,CMP发病率逐年增加,药物是治疗CMP的基石。

CMP的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原则1.1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1.2按照不同病因选择相对应药物,注意区分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1.3重视心理状态评估,酌情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治疗。1.4需要评估-治疗-再评估,反复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若疗效不佳务必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肿瘤、感染疾病,以免漏诊误诊。1.5多模式综合治疗,采用不同机制、不同途径的药物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提倡联合应用康复治疗、自我管理和社会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应用疼痛科微创介入技术,包括冲击波疗法、激痛点注射、银质针疗法、神经射频、脊髓电刺激等治疗。2.常用镇痛药物选择主要疾病类型药物方案总结如下(见表1)3.常用镇痛药物及其注意事项3.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可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与聚积,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及抗风湿作用。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风以及各类轻中度疼痛的一线用药,尤其是急、慢性炎性疼痛等,但是对某些CMP疗效欠佳。NSAIDs品种繁多,如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氟比洛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帕瑞昔布等;同时具备多种用药途径制剂,包括口服制剂、静脉注射或者肌注制剂和外用制剂等。在CMP患者以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最为常用。注意事项:3.1.1NSAIDs有“天花板效应”:剂量增加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因此个体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长时间使用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高,可以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避免上消化道反应,并根据症状选择一些实验室检查,如大便隐血检查。3.1.2出血史、缺血性心脏病或脑血管病史(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禁用,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史慎用)。3.1.3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影响血小板功能、影响肾功能、如出现水钠潴留、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伤、精神病及其他心理状况改变、哮喘或鼻炎发作、皮肤损坏出凝血机制障碍(包括使用抗凝药)等应谨慎使用。3.1.4NSAIDs不建议和激素合用。3.2对乙酰氨基酚与NSAIDs不同,对乙酰氨基酚无外周COX抑制作用,抗炎作用弱,对轻、中度疼痛有效。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中枢发挥镇痛、解热作用,联合给药或复方制剂使用时,每日剂量需mg。除口服剂型外,对乙酰氨基酚注射剂也已用于临床,对乙酰氨基酚对胃粘膜,血小板功能也不产生影响,但过量使用可引起严重的肝功能损伤和急性肾功能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可以与其他非同类的NSAIDs联合使用,而其他NSAIDs之间通常均不能联合使用。3.3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和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乙哌立松、环苯扎林等)。乙哌立松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非苯二氮?类中枢性肌肉松弛剂解除肌痉挛,改善血液局部微循环,阻断“疼痛-肌紧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恶性循环,从而改善CMP,常用于慢性腰背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厌食等。苯二氮?类肌肉松弛剂,具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但是嗜睡、过度镇静等中枢抑制的不良反应较常见。3.4曲马多曲马多为人工合成的中枢性强效镇痛药,具有独特的镇痛机制:①与阿片受体结合,但亲和力很弱②抑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并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影响痛觉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曲马多的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8~1/10,镇痛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以减轻慢性疼痛带来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曲马多是多重机制的CMP疾病的二线药物。可酌情长期治疗,但无抗炎效果。注意事项;3.4.1和阿片类药物相比,曲马多同样存在一定的类阿片药物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多汗、镇静、成瘾等,但耐药性和副反应等更小。其不良反应大多与剂量相关,应遵循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原则。初始日剂量为50~mg,每日1~2次;最大日剂量mg。3.4.2它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曲马多与昂丹司琼共同使用时,会减少曲马多的镇痛作用及昂丹司琼的止吐作用。曲马多与血清素药物(SSRIs,SNRIs,三环抗抑郁药)共同作用时,有可能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严重可致神经肌肉疾病、精神状态改变、胃肠道症状,甚至死亡。3.4.3该药会发生身体依赖,需逐步停药。3.5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通过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μ、κ、σ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伤害性传入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阿片类药物中,吗啡、美沙酮、羟考酮、可待因、芬太尼等属于μ受体完全激动剂。丁丙诺啡是部分激动剂,喷他佐辛、布托啡诺和纳布啡则是混合激动-拮抗剂,对不同阿片受体有不同作用。阿片类药物常常是慢性CMP二线或者三线药物,仅用于常规NSAIDs药物、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疗效欠佳时选用,且一般选择缓释制剂或者透皮制剂。注意事项:3.5.1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等。3.5.2除便秘外,其他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可以预防性给予通便药物,预防便秘的发生。3.5.3对未服用过阿片类药物的老年患者,应在处方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车(船)史,必要时可预防性给予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防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3.5.4增加阿片药物剂量时应谨慎,以避免因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风险。3.5.5阿片类药物具有耐受、依赖、滥用、成瘾等问题,使用之前,医师应先开具最低的有效剂量。对有滥用嫌疑者,建议用丁丙诺啡或美沙酮的药物辅助疗法。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应减量、轮替或停用阿片类药物。3.5.6患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3.6抗抑郁药抗抑郁药物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药(SNRIs)、去甲肾上腺及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NaSSAs)。临床上常用治疗CMP等慢性非癌痛的代表药物像阿米替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度洛西汀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类(SNRIs),度洛西汀是目前唯一获FDA批准治疗CMP的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通过缓解患者心理障碍而改善疼痛,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等,建议小剂量开始应用。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也可以获得疼痛症状的改善,同时改善患者的疲劳感、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3.7抗惊厥药由于炎症、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外伤、卡压等因素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用的抗惊厥药物包括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和钠通道阻断剂(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是目前治疗CMP(背痛、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两者不良反应相似,均为嗜睡和头晕。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钠通道阻断剂则常用于三叉神经痛等的治疗,不常用于CMP。3.8复方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NSAIDs与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方面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制成复如方制剂后,单药剂量减少,镇痛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少。如氨酚曲马多片、氨酚羟考酮片、洛芬待因缓释片、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等。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复方镇痛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的剂量达到封顶剂量,则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转化为单纯阿片类药物。因此,尤其是老年CMP患者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NSAIDs的复方制剂应谨慎。4.外用制剂外用镇痛药包括外用局麻药、外用NSAIDs、外用辣椒碱等。相比于口服途径,外用制剂具有起效快、局部浓度高、系统暴露量少从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更适合CMP的长期应用。4.1NSAIDs类药物外用制剂包括氟比洛芬、双氯芬酸、酮洛芬、布洛芬等,剂型有凝胶贴膏、乳剂(膏)、溶液剂、贴剂、喷雾剂等。氟比洛芬酯是目前已知的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中作用最强的一种。氟比洛芬凝胶贴剂具有皮肤相容性好,渗透性好及重复揭扯性好等优点,适用于伴有或者不伴有发热的CMP患者使用。研究证明,多个CMP相关疾病(骨关节炎)应用外用NSAIDs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可作为一线治疗用药。对于CMP,如果仅有局部轻至中度疼痛(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的急性发作),优先选用外用NSAIDs。中、重度疼痛患者可NSAIDs外用与口服制剂联合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用药部位轻度或一过性红斑、瘙痒等。4.2利多卡因外用制剂利多卡因外用制剂可缓解轻度至中度骨关节炎、腰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尤其伴有皮肤痛觉超敏的患者。常用剂型为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和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局部皮肤刺激。4.3辣椒素(碱)制剂包括贴剂和软膏。辣椒碱主要是通过影响P物质的释放、合成和储藏而起镇痛和止痒作用。适用于短期缓解肌肉关节轻度疼痛。4.4丁丙诺啡贴剂丁丙诺啡贴剂具有产生药物依赖、呼吸抑制风险低等优势。其长效制剂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具有7天持续释放,依从性高,老年、肾功能不全者不需调整剂量等特点,用于老年慢性非癌痛尤其是CMP治疗有明显优势。多个CMP指南提出其为二线药物控制CMP相关疾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注射制剂NSAIDs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和阿片类药物等均有注射制剂,一般不适于CMP的长期使用,仅仅用于慢性疼痛急性发作、爆发痛明显的患者,或者急性创伤、围术期使用。6.中成药和改善病情药物改变病情药物包括抗骨质疏松药物、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中成药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延缓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进展,具有一定的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促进微循环,具有改善骨关节等功能。

来源:麻醉MedicalGroup

排版:于丽水

校对:刘家甫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