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肝胆系疾病。胆囊是我们人体的一个重要脏器,在消化系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积虽小,作用却很大。

胆囊息肉(gallbladderpolyps)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我们了解了胆囊息肉的性质分类,很多人又会问,胆囊息肉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原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多可耐受。

了解了胆囊息肉的病因、表现、分类等知识,那么我们一旦发现存在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呢?

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手术方式目前分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两种形式。具体指征也不尽相同。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以上就是胆囊息肉的一些知识介绍,对于这个疾病,广大患者应保持平和心态,不必谈息肉色变,也不能放任不管,明确性质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才是正确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