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www.yangguizhe.com/bdfzx/

近年来,对基层的考核开始流行起了“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原来很多应该由上级部门考核评价的工作(比如:文明城市创建、政务公开、民生工程等等),现在都打包给了社会第三方机构,由第三方机构具体调查评估打分,上级部门对此解释称:使用第三方评估,可以做到“客观公正,杜绝人情。”

客观地说,如果规范使用好“第三方评估”,确实有着两点优势。

一是专业性。市场上比较有名的第三方机构有的是由高校中的专家学者组成、有的则是市场上专业的咨询机构,相比较部门而言,第三方机构有着专业的资质和知识储备,有专业化的工具和评估流程,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是客观性。由于第三方机构与被评估对象没有利益和感情上的关系,所以可以摆脱思维惯性,从中立的角度看问题,对评估对象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不过基层在实际面对评估的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基层日常工作影响较大。首先是基层要承担相关的费用,上级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本身就已经花费了一定的费用,但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基层仍需要额外承担其他费用,如:车辆和向导的费用,招待费用,以及配合评估花费的人力成本等,有时为了给评估组留下好印象,在招待上往往都会超标;其次占用基层大量精力,第三方评估的级别越高,基层就越忙。在评估开始之前,通常基层都会开展自查,甚至为了能达到真实效果,还会自己先雇一个第三方评估,先预演一遍。当评估正式开始时,基层大部分工作基本上停止了,全力以付应对第三方评估检查。

二是部分评估方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尽管第三方机构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对基层情况了解不多,设计的评估方式有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基层工作的完成状况。举例来说,现在某省开展民生工程的第三方评估,民生工作很多都是依附于项目推进,比如:老年助餐服务、幼儿托育服务、停车服务等,按理应该设计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式,但第三方机构只以电话随机抽查的方式,只简单地问老百姓知不知道、满不满意,并以此知晓率、满意率作为评估结果。结果考核结果和实际工作大相径庭,很多平常工作突出的地区反而排在后位,不合理的结果严重挫伤基层的工作情绪。

三是有的第三方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可能市场上大部分正规的第三方机构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也不排除少部分第三方机构存在这些现象。笔者了解的一个单位,有项工作每年都要迎接第三方评估,每次评估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时间,这一星期基本上其他工作都停止,一切以评估为主,尽可能满足评估组相关要求,同时每天将评估组食宿安排好,生怕侍候的不到位。但有几次明明现场评估时反映的情况都非常好,评估组也肯定了成绩,可是等到上级部门通报评估结果时,却发现名次排在后面,甚至还不如平时工作较差的县区,后来和别的县区一交流,才知道原来是结束时缺少了一些表示。发现原来是自己单纯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部门在购买“第三方评估”服务的同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不应将考核工作一交了之、听之任之,这同样是官僚主义的作风。

首先,是选择规范的第三方机构。检查第三方的资质和人员力量、服务质量方面等因素,确定是正规的队伍,而不是杂牌军;

其次,要加强过程监督。可以全程评估派人跟随监督,也可以接受被评估单位的反映、举报,一经查实,以后不再合作,同时要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示,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再次,“第三方”评估结果应向社会公开。包括评估的方法和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和质疑,而不能简单由上级部门或者评估机构说了算,结果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应由社会公众及其他机构共同监督评价得出。

其实对于基层来说,不论是上级部门还是“第三方评估”,只要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基层工作,同时尽量少麻烦基层、少影响基层,就已经很满足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