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身体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反应

到底身体的这些反应在说明什么?

又该如何调整,

从而达到运动最健康的效果呢?

1.运动完,肌肉疼痛

肌肉酸痛,主要因为肌肉出现微小损伤,或是迟发性肌肉酸痛,俗称铁腿,皆属正常现象,隔天应会好转。

但事实上爱运动的族群,尤其是年轻族群,常遵循痛才有效的观念,不小心就过度运动,造成肌肉伤害。

渐进负载,是运动很重要的原则。酸痛可以接受,但如果隔天仍未消失,则代表前一天的运动强度与分量已经过多。

冰敷、按摩等方法皆有效,但也可考虑隔天再从事同种运动,只是把强度降低,也会有效舒缓疼痛。

2.重量训练时,肌肉发抖

做过重量训练的人,都曾有过肌肉颤抖的经验,最常发生于手部与腹部。其实身体在告诉你:肌肉已经开始疲劳了。

重量训练的目的,在于给予肌肉适当的刺激,使其强壮。但许多人因求好心切,一开始就拿远超出身体负荷的重量,造成发抖现象,门诊经常见到此类患者。

建议在重量训练时,中间要稍作休息。如果开始发抖,就应停止。若仍勉强继续做,恐将导致肌肉受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重量?建议,要拿多重或做几次,应以自己拿几下会累为一组当指标。同样重的哑铃,你最多可以重复拿举的次数,可能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3.小腿抽筋、关节喀喀作响

运动时的抽筋,就像一把锥子钩进肉般难以忍受。热身不够是常见的原因。或者因为身体电解质不平衡,也会导致抽筋。

血液循环较差的人,也有此风险。例如游泳池的温度过低,末梢神经不好的人就很容易抽筋。

当下应停止运动,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饮料,轻轻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受伤。

此外,有些人脚部常感觉卡卡地响,甚至运动时膝盖出现声音。主要原因为关节周边的肌肉,力量分布不平均,髌骨构造侧倾,或肠胫带度紧绷,活动时导致摩擦所致。但只要不痛或没有红肿,并无大碍。若痛感加剧,应立即就诊。

4.跑到一半,天旋地转

原因可能有两种:吃得不够或换气方式错误。

常看到许多减肥的女性,在运动时头晕甚至昏倒,最后发现她们吃得太少。运动时血糖会慢慢下降,若脂肪酸还来不及变成能量时,就会产生头晕现象,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控并不稳定,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吃点东西。

此外,运动时憋气,尤其是重训时,会形成这种现象,此时内脏压力上升,血压飙高,静脉回流变差,产生头晕。

但过度换气也会有问题,曾有人锻炼肌肉时,手臂出现严重痉挛,送医诊断后发现因为过度换气,二氧化碳不断被排出,血液里氧气浓度过高,身体酸碱度不平衡,造成肌肉不正常反应。

有氧运动时,建议用鼻子吸气,再撅着嘴慢慢吐气;肌力训练用力时吐气,放松时吸气。

5.骑自行车,膝盖疼痛

自行车运动近年来相当热门,但此类动作大多训练膝盖外侧的力量居多,久了之后变成外侧肌较为有力,反而股四头肌不平均,膝盖骨逐渐外偏,严重者发炎肿胀,造成髌骨软化症,连上下楼梯都会痛。

慢性期则需训练与强化腿部内侧肌肉,渐渐让骨骼拉回来,髌骨与大腿骨的磨合才会顺畅。

此外,也建议不要长期只进行单一种类的运动,应经常替换,训练不同部位的肌群。

6.跑步时狂流清鼻涕,全身痒

运动时会发生流清鼻涕、身上痒的案例,这可能是运动诱发过敏,很多时候是因为过敏体质,运动前吃到过敏原食物,当身体热起来时,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加剧过敏症状,最常见的皮肤症状即为荨麻疹。

另外一个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是环境。若室内的地毯尘螨较多,或是室外有花粉飘散在空气中,也可能诱发流鼻水等过敏症状。

若运动后皮肤微痒,而休息症状就消失,这时运动应采取渐进式,慢慢增加运动量,让身体逐渐适应。

但如果身上出现严重红疹块或红肿,这属于神经血管的水肿,应立即停止运动,赶快就医。

此外,运动前四小时应避免过敏性食物,如果会从事较久或剧烈的比赛,例如马拉松、登山等,最好前一两天都要完全避免。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