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说了纤维性肌痛的现代认识,那我们先暂时忘掉现代医学,看一看中医对于这类周身痛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痹症: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纤维织炎等。
《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再说妇人身痛:
由于罹患本病的大部分患者是女性,尤其是产后、更年期左右的患者。那我们再来看看该年龄段患者的特点:
更年期,属于“天癸竭,气血大虚”阶段。内经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而产后身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而大多产后痛的患者会被折磨很长时间,不止是在产褥期。
1.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所以,从产后身痛、更年期身痛、气血虚身痛,对比纤维性肌痛看,有很多类似之处。申平堂医馆根据这一特点,总结出综合治疗四部曲:
1、针刀松解浅筋膜,快速止痛。
2、根据个人体质,特制艾灸调理。
3、中药辨证论治:补虚为主,通经活络、补血祛风。
4、整脊治疗,调整神经系统。
下一期我们将重点介绍治疗。
于洋挑灯原创,赞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