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筋膜紧绷、导致身体疼痛的因素,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姿势不良,导致「代偿现象」

良好的姿势其实就是最省力、且最有效率的姿势。身体的肌肉可以简单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维持姿势的肌肉」,例如:站立起来的时候,竖脊肌必须收缩维持脊椎挺直的姿势,而另一类是「產生动作的肌肉」,例如:将包包提起来这个动作中,二头肌就是產生动作的肌肉。然而,如果身体是保持在良好的姿势之下,「维持姿势的肌肉」就只要用最小的力气收缩,而身体的其他肌肉甚至可以放松,完全不必用力。

但是,如果身体的姿势不良,那么「维持姿势的肌肉」就必须用更多的力气收缩,而原本不需要收缩、可以放松的肌肉,就必须要收缩,就是所谓的「代偿现象」,因此,即使身体是在一个静止的状态下,坏姿势比好姿势需要更多力量去维持,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除此之外,原本產生动作的肌肉,却去帮忙维持姿势的肌肉做工,维持姿势虽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但却需要持久收缩的耐力,一般「产生动作的肌肉」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长时间这样下来,这些肌肉就会非常紧绷,而紧绷的肌肉会让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发炎也容易拉伤,最终的结果就是肌筋膜紧绷合併疼痛。

2固定反覆的动作,导致某些肌肉过度使用

如果因为运动或者工作,必须长期做某些相同的动作,这会让身体肌筋膜渐渐的适应那些特定的形态。例如:棒球打者必须不断地挥棒,那么肌筋膜就会往相同的方向旋转;而芭蕾舞者必须不断地跳跃,所以小腿的肌筋膜就容易向上短缩;自行车选手必须长时间保持坐姿,所以背部的肌筋膜通常是被拉长的,而大腿后侧的肌筋膜是缩短的,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固定的动作方向或者动作形态所导致。

自行车选手必须长时间保持坐姿,所以背部的肌筋膜通常是被拉长的

3肌肉无力或紧绷,产生筋膜纤维化

肌肉无力或者紧绷,都有可能会造成身体的张力或者压力,长时间下来,聪明的身体为了适应这些张力或压力,自然而然生成更多的胶原蛋白去补强组织,去抗衡这些多出来的力量。

举例来说,如果你必须长时间低头工作,后颈部肌肉就需要持续的收缩,才能撑住你的头不会垂下来,如果后颈部肌肉无力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肌肉筋膜组织内多长出一些强韧的纤维组织,好处是后颈部的肌肉可以减少收缩的力量,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坏处就是肌筋膜的弹性变差了,而且肌筋膜的构造也会变形。压力大的地方,肌筋膜的适应方式就是缩短,而张力大的地方,肌筋膜的适应方式就是拉长,这两者都会出现组织纤维化的现象,最终都会造成肌筋膜过度紧绷。

4受伤后产生疤痕粘黏,进而发生代偿现象

肌肉拉伤或者关节韧带扭伤后,身体修复的反应也是靠纤维母细胞生成纤维组织,去填补受伤的地方,这些被填补过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疤痕组织,然而,并非每一次身体的修复反应都完美无缺,有时候疤痕组织產生过多,有时候疤痕组织和周围组织产生粘黏的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受伤的地方跟邻近组织黏在一起,这样一来筋膜会被卡住,除了紧绷之外也会影响循环,阻碍肌筋膜传递讯息的效益。肌筋膜粘黏会影响正常肌肉运作的模式,粘黏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代偿现象,而且代偿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例如:原本是脚踝扭伤造成脚踝外侧韧带撕裂,小腿外侧肌筋膜就会代偿性提高张力,通常会导致腓骨肌肉收缩、保持紧绷以稳定踝关节;然而,如果过了一段时间,韧带修复的结果不佳,还是非常脆弱松弛的话,那么代偿现象就可能会往上延伸,大腿外侧的肌筋膜(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和髂脛束)也会紧起来,甚至连臀部的肌肉(臀中肌或梨状肌)都会紧绷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手术,例如在腰椎手术之后,腰部肌筋膜被切开破坏,然后產生粘黏,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手术后下背肌筋膜紧绷,甚至手术后仍然还是疼痛难耐。以上两个例子都是肌筋膜受伤后,发生粘黏所衍生的后果。

5焦虑、忧郁的心理因素,影响肌筋膜松紧

心理状态的焦虑或者忧郁,也会影响到筋膜的松紧程度。心理的压力增加,神经的张力就会增加,而且这种影响是全面的,并非是单一肌群或单一筋膜,全身细胞就像是要去作战一样,所有的肌肉细胞都会莫名奇妙的增加张力,全身的筋膜也会广泛性紧绷起来;此外,当身体的酸碱值越低,肌纤维母细胞的收缩力越强,而焦虑或者情绪压力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状态,呼吸会变得浅又快,身体会变得比较酸,因此肌纤维母细胞就倾向于收缩的状态,而肌纤维母细胞在身体的片状筋膜中出现最多。例如:腰椎筋膜、阔筋膜、小腿筋膜与足底筋膜等,因此,如果你的腰部、髋部、小腿与足底紧绷,也可能是肇因于心理压力。

修护肌筋膜发炎与疼痛,一定要有耐心

膜粘黏不是急性问题,是长期、慢性的问题累积。主观的感觉是持续的、难以放松的紧绷感,因为还会影响到微循环,所以可能会导致慢性肌筋膜发炎,因而出现痠胀疼痛的感觉。此外,伸展到此处筋膜时,还可能会出现撕裂般的疼痛感。

若要解除筋膜粘黏紧绷的方法,就是要规律的伸展筋膜,可以的话,伸展配合呼吸能达到更好的放松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