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板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
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一)神经干刺法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2.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例,显效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
(二)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2.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3.疗效评价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三)丛刺法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厘米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3.疗效评价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7]。
(四)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配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
2.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
每次选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克加1%盐酸普鲁卡因1毫升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毫升(约含10~20微居里)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一疗程,隔15天后再作另一疗程。
3.疗效评价
穴位注射法共治疗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控制为26例(19.4%),显效64例(47.8%),好转41例(30.6%),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
(五)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2.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
3.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2%。
(六)体针(之二)
1.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2.治法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覆提插5~6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剌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七)温针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2.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
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共治疗例,痊愈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
(八)电针1.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2.治法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次/分~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3.疗效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九)全息针1.取穴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2.治法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人,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效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十)刺血1.取穴主穴:分二组。(1)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2)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2.治法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3.疗效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十一)拔罐1.取穴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髎、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配穴:风池、合谷。2.治法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ml~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3.疗效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十二)挑治1.取穴主穴:下关、翳风、风池。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2.治法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作纵行挑破一0.2cm~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效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8]。医案一(李一清医案)温××,女,43岁。年6月12日就诊。主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病史: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病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检查: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枝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问有尿黄,便秘。诊断:三叉神经痛。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取穴:分二组:(1)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2)四关(合谷、太冲)。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医案二(徐笨人医案)陈××,男,33岁,工人。年1月9日初诊。主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病史:患者从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作1~2次。至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检查: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7.3/12kPa(/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诊断:三叉神经痛。治则:平肝熄风,活络止痛。取穴:四白(右)、太阳(右)。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本文摘自《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单志华著),转载请注明出处。翼腭神经节针刺技法由原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喉科李新吾教授创立。李老是原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候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研工作60余年。现96岁高龄,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仍坚持出门诊。
李老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创新的
“翼房神经节针刺法”其疗效不但对鼻病效果显著,而且对嗅觉失灵、面肌痉拳、面神经麻痹、神经性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下倾关节功能紊乱、近视、干眼症、消化道溃疡、牙龈出血、痛经、腰痛等也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其技法易懂、易学、实操性强、患者痛苦小,见效快,且疗效持久,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社区的针灸科和耳鼻喉科应用与推广;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维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
近期,美国针灸学会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穴位配合翼腾神经节治疗干眼症,视疲劳有着很好疗效,相比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手段,它更简单,适应症更广,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手术适应症严格,费用高昂的缺点。
医院工作期间通过数十年临床病例观察及医学统计,得出针刺翼房神经节对于各类鼻炎和鼻富炎的珍贵数据(摘自《北京中医杂志》年第四期“治疗鼻炎新法
针刺蜂胯神经节的初步总结”
①过敏性鼻炎治愈车可达到70.4%、好转率11.1%、无效率3.7%、复发率14.8%;
②慢性鼻炎治息率可达90.0%、好转率5.0%、无效率0.00%、复发率5.0%;
③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愈率可达52.4%、好转率%、无效率4.8%;
④菱缩性鼻炎治愈率可达到99.0%、复发率1.0%。
为此,我们举办培训班,以期更多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人员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该技法,提高医疗水平,解决患者病痛,继承并发扬李老这项技术。
扫码添加客服了解详情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