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运漕有个“六尺巷”

作者:涂常青

江北古镇运漕的西大街上,在两家店铺隔墙交界处,镶嵌着一块竖立的石碑,碑上雕刻着四个大字:許辛記界。碑上字迹仍清晰可见,说起这块碑,还颇有些来历呢。

那是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镇西大街的北面,有一家开杂货店的店铺,招牌为:同泰祥杂货店,老板姓许,祖上是江南徽州歙县人氏,后迁移到运漕经商,从此在这里落脚谋生,繁衍后代。许家主要经营的是各种日用百货和自产的糕点,生意一直很红火。

许家从老辈人开始就秉承着徽州商人所具有的宗旨:讲服务,重诚信;讲道义,重美德;生意场上结交了不少朋友,为运漕商界巨头之一。与许家相邻的是辛家的店铺,辛家是开槽酱坊的,房屋院落都不小,家里雇佣长短工也有十几个人。在当时许辛两家都是老字号店,生意买卖都十分兴隆,在运漕镇上都称得上是名声显赫、掷地有声的人物。辛家有一长子在清朝海军的北洋水师中担任正都统将领,所以辛家依仗着儿子的军威,在做事为人上有些专横跋扈。

有一年,辛家想扩展生产加工场所,并准备翻建门市铺面,而辛家与邻居许家之间当时有着一块两间多宽的空屋基地,许家人都知道这是自家祖上所购地产,但一直疏懒管理,已经闲置多年,所以在当时一般人认为,这是一块无主荒地。作为与许家相邻的辛家,其实也心知肚明,但辛家装着不知道,这次打算趁盖房之机,将这块地皮扩充过来。当许家发现到辛家将墙脚下到紧贴至自家山墙时,便站出来据理力争,与辛家进行理论。一个说霸占了他家的地皮,一个说那本来就是无主空地,双方互不相让,越吵越激烈。此事当时在镇上反响不小,众人一时议论纷纷。

既然惊动了众邻,为了面子,两家是各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发生了口角之争。许家人严正声明:此地皮是老祖宗经过多年的经商,用积攒下来的银两在镇上某私人手中购置的,由于年代久远,祖上购地的地契已经遗失,但上了年纪的街坊四邻都可以出来证作。然而,辛家人更不是吃素的。辛老板气势汹汹地用手指着许老板嚷道:你讲地是你家就是你家的吗?你拿不出证据,就是无理取闹。许老板毫不示弱地一手叉腰一手指着辛老板说:别以为你家有人在官兵里做事,别人就怕你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两个人讲翻了就动起手来。辛老板从自家门口捡起一根刚捶衣用过摆着晾晒的槌棒,迎着许老板凶相毕露地撵过来:我倒要瞧瞧你都有些什么理?

开始旁边人还拢着袖子或背着手在瞧热闹,这时看两位上了年纪,穿着长衫马褂的人扭打在一起,真是斯文扫地了。有的人见状赶忙拉起架来,竭力劝说双方息怒。这时,有热心人请来了“徽州旅运经商同乡会”的洪会长,来到现场进行调解。

只见会长站出来劝解说:至于这块地是谁家的,你们两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也不能妄加断言。我看这样吧,待我们派人调查后,有了结果,再解决你们两家的纠纷问题,目前维持原状,不得动工。谁违反,谁缺理。

辛老板仍喋喋不休地说:那不行,同乡会是你们徽州帮的,自然帮自家人说话,你那胳膊肘子还能朝外拐?

洪会长用眼扫了一下全场说:今天有望各位同仁作证,我们商会决不会有偏袒护短之心,肯定会秉公处理双方争端。至于说到你辛老板不放心,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会邀请杂货同业公会、槽酱坊同业公会的有名望的同仁和本地的乡绅参与调查处理,在场的各位觉得行不行啊?现场的商户近邻们纷纷赞同洪会长的意见,于是有人分头劝说两家消消气,听候处理。

其实辛家人对这块地皮的所属,是心中有数的,自知理亏,但又不肯放过这到嘴的肥肉。晚上,辛老板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商量对策,认为既然已经闹到这种地步,无论如何,也要把地夺过来,假若就此罢休服输,那就太丢面子了。小儿子与儿媳妇也赞同老爷子主张,辛家老伴是个自私贪婪、为人刻薄、爱占便宜的人,便撺掇老头子把大儿子叫回来,发发威风壮壮胆。几个人的意见非常一致,一拍即合,这事也容不得外人掺和,于是,老俩口决定连夜派小儿子给远在山东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担任正都统的大儿子送信,要他十万火急赶快回来。先依仗清政府的官军威风压住阵脚,再作几分道理。

这小儿子当即准备了几天的干粮,匆促地出了家门。一路上是逢水坐船,遇路坐车,马不停蹄往目的地赶。两天后终于见到了长兄,不歇气地向哥哥说明家中情况,并要求赶紧回家见父母。辛都统明白了事情原委之后,当即批评了弟弟,并告诉他眼下正是北洋海军军务繁忙的时候,实难抽开身回家。可是弟弟一把鼻涕两行清泪的哀求,辛都统最后拗不过弟弟,只得请了几天探视父母的假期,跟随弟弟一起日夜兼程,赶回故里。

一进家门,顾不上一路辛劳,辛都统问候父母大人安及向弟媳致以照顾公婆的谢意后,便坐下来耐心做全家人的思想工作,并举出前人互谦礼让的美德故事,最终家人也明白了是自己太过贪心,只是现在骑虎难下,如何体面收场呢。

再说洪会长那边,通过几天调查走访,也终于弄清楚了两家所争地皮的原属问题,最终双方在会长等一干人员面前,心平气和地在同乡会堂里坐下来,等着处理纠纷问题。

那天,辛都统领着父亲走进会场,他面带笑容谦逊地向各位在坐的长辈们一一问候,各位长辈也赶紧对这位知书达理的晚辈欠身表示谢意,辛老板悄然地找了张凳子坐下。

洪会长通报了此事的最终结果,并希望双方在互相谅解,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平息争端。辛都尉作为朝庭一名军人,率先检讨了辛家人错误的举动和做法,向许老板表示了歉意。真心地赞赏了徽商的“温良恭俭让”和“五谊并重”精神品德。并声明,此次辛家在翻盖房屋时,将主动在属于辛家的地界上向内退让一尺,以示赔礼。辛都统还借此机会向大家讲了发生在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则类似的六尺巷故事,与会人员听后都深受感动。许老板见身居高官的辛都统深明大义,十分感动,立刻站起来表示愿意将那块空地的一半让给辛家。辛老板闻言后立即起身走到许老板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地说:对不住了老哥,都是我不好,向你赔礼了。接着说:许老板让给我的地皮,我按市价购买。许老板说:讲哪里话,我许某不是在卖地,我是感激辛家不仗势欺人,感激运漕的父老乡亲讲仁义。辛都统感动地走到许老板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慌的许老板赶忙还礼。许老板高声宣布:为了证明许某的诚意,我将请人刻一石碑砌在我们两家山墙之间,作为凭据。

通过这次争端的顺利和解,让我们重温了一遍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戴庆芝药店传奇

作者:郭天翔

戴庆芝药店是运漕十一家药店之首,这里仅说戴庆芝药店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运漕一个杨姓大盐商因患“水鼓胀”(即肝腹水)到处求医都无明显效果,后经江苏一位商人介绍江苏溧水县有一位戴老先生专治疑难杂症,尤其对肝肾方面更有独特的疗法。盐商杨老板似信非信地在苏商陪同下,一起来到溧水县找到戴老先生。戴老先生给他诊脉过后,笑了笑:“再迟一个月,我也无力回天了。现在我尽最大努力,三个月后也可能见效。”杨老板干脆在溧水县城租了一家旅店住了下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戴老先生的精心治疗,杨老板的“水鼓胀”基本痊愈了。杨老板为感激戴老先生的救命之恩,称他为“再造父母”,并拜他为义父。从此,杨、戴两家成了世交,杨老板曾多次邀请戴老先生到运漕来开(药)店坐诊,戴老先生曾两次到过运漕,认为运漕的繁华远远超过当时的溧水县城,但他已年近古稀,而家庭还有高堂老母在世,自己到运漕开办药店也是力不从心了。

一年过去了,到嘉庆六年,他的儿子已经能单独坐诊了,这时,他和杨老板商议,让儿子戴庆芝在运漕另开门户,行医授药。杨老板将自己在运漕最繁华的西大街一个门面租给了戴庆芝,从此,戴庆芝药店的招牌在运漕树了起来。

开始,药店的名气并不那么大,因为当时他仅36岁,人们习惯地认为:中医越老越有经验,看病才有效果,对年轻的医生总是不那么信任。经过三年的磨炼,戴庆芝亲手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尤其是肝肾和肠胃疾病,在他手上治愈的人不计其数,所以周边(包括无为、和县、含城、沈家巷)的人都来求医,从此,戴庆芝药店的名气传扬了开来。

戴庆芝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为人忠厚,尤其是对那些穷人家来看病拿不出来钱的,都是先看病后给钱,甚至是等农村庄稼收成之后再给。通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他的生意迅速扩展开来,他自己在西大街五号另立门户,而且雇佣了六个长工(专门打下手,负责晒药、炒药、制药以及采药的人),而且先后收下了七个徒弟,每年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已经达到了门庭若市的兴旺局面。

他对徒弟们言传身教,他认为学医第一要先学做人,学医不但要求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还要悬壶济世,与人为亲(就是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在他的教导和培养下,他的徒弟分别在运漕又开办了“刘万森”、“长寿康”、“长寿生”药店,都成了药店的老板和掌柜(坐堂医生)。

戴庆芝生下两子,一个叫戴瑞生,另一个叫戴瑞先。为扩大家业,他就把宽余的资金在凤凰桥附近买下了六担种(相等于现在六十亩)的土地,他既开药店又出租田地,家产在不断增加,药店也在不断扩大。药店的珍稀药材应有尽有,如人参、犀牛角、羚羊角、藏红花、西洋参等齐全。

他的长子十五岁读完私塾就叫他学医。戴庆芝对他比对其他的徒弟更严,经常考问他望、闻、问、切,四诊八纲的辩证施治的方法。一次,连续阴雨、药材不能翻晒,戴庆芝看到儿子在闲逛,拿起家法就打了起来,打得戴瑞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他回过神时,戴庆芝说道:“没有太阳药材不能晒,你也要把药材翻翻身,以免湿气,容易生霉,药物一霉不但没有疗效,还会坑害病人!”这样他的徒弟们都明白了药材在阴雨天保管的方法,将生石灰垫在药袋子底下,每天最少要将袋子翻两次身才行。

戴庆芝不但把病人看作亲人,而且善于和同行结交,他和芜湖著名的“张恒春”药店结为友好药店,并和巢县、含城、无为一些大药店都有密切来往,他打破了传统的“同行是一家,同行是冤家”的传统习俗和观念,开创了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互不抵毁,互不干涉的行业风范。

年春,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含城、和县等地,运漕也岌岌可危,眼看将要失守,这时候戴瑞生已经成了药店当家的,他在杨老板后裔的帮助下,携全家逃到安庆,在振风塔附近(现纺织路十九号)租下了两间原卖渔网的门面来开药店。才去时,安庆市民也不知道他的医术如何,所以药店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他横下一条心,打出了一个强硬的招牌:“在此治疗七日无效,药费分文不要!”这个招牌打出后不到三天,就有人来寻医问药……

时安庆有个地下武装的首领,是安庆女子中学的学生运动的领袖,她因为在山中打游击,饮食起居不稳定、不规律,得了一种顽疾,胃饿了也疼、饱了也疼,只吃不长,身体越来越消瘦,她便来到戴庆芝药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戴庆芝看过之后给她开了七副方子说:“七天之内若无效果,你不用再来,我也分文不要。”可到了第八天早上,药店一开门,这个女首领便带着另外两个女子来到店内,他见到戴瑞生便说:“戴老板,你的药很有疗效,烦请你帮这两位同志也看看”,戴瑞生不急不忙地说:“你们这是慢性病,我再给你开些方子慢慢调理。”随后给那两位女子开了调理肠胃病和妇科病方子,配了药。戴瑞生还没来得及算药帐,一位最年轻的女子就伸手将三块银元放在柜台上,戴瑞生连忙说:“哪需要这么些钱!”那位女首领说:“不算多,你给我们治好了病,比什么都重要,请戴先生不必客气,一定将此笑纳。”另一位女子说:“这是我们的队长,如果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尽管和我们联系。”不到一个月,这个女队长又亲自登门,邀请他们到纵阳县开一家药店,因为他们打游击的队伍在纵阳人数最多。以便他们的队伍经常去寻医问药,包扎疗伤。在那里开药店的费用一切由他们游击队负担。这么一来,在安庆纵阳一带戴庆芝药店再次名声大噪,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安庆纵阳之间,每次都有人暗中保护。有一次救护伤员的途中,他的弟弟戴瑞先在敌人的伏击下身亡。年夏,纵阳南部地区出现了传染性腹泻,为了阻止蔓延,戴庆芝用“香连消灾茶”控制了这一地区此病传播,当时还受到了纵阳县政府的嘉奖。到了年冬,日本鬼子投降后,戴瑞生不忘运漕土地的养育之恩,又携全家老幼回到了运漕,在运漕西大街重操旧业,恢复了原来药店。经过八年抗战后的运漕市景也不如往常,药店的景况也不如以前。加之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繁多,药店只能勉强维持。

年春,在大兵渡江之际,戴瑞生将药店所有能够消炎、止疼、止血的药物,基本上全部捐给了皖江革命根据地,以给解放军战场伤员备用。

年,抗美援朝开始,戴瑞生给刚刚18岁的孙子报名参加 ,因家庭成分的原因未能应征入伍,所以戴瑞生干脆将孙子的名字改为“戴朝鲜”,以示对抗美援朝的支持,戴朝鲜后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年,这个药店合并为运漕医药公私合营公司,戴庆芝药店因此而终止。

一百多年过去了,可戴庆芝药店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千年古镇运漕

作者:司绍荣

上通巢湖、下达长江的裕溪河中游,有一个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名叫运漕镇,又称“蓼花洲”。此镇曾经金戈铁马,战船无数,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商贾云集,船帆林立,是商家神往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水师从这里出军一平江南,清朝李鸿章在此绝处逢生,他的人生辉煌从这里起步。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特色的江淮水乡风情古镇。

远古时期大江宽阔,蓼花州江中之洲四面环水,西面4公里外古称濡须口(后叫东关)是大江与巢湖水域的分水岭,多史记载与传说大禹治水在东关凿开石梁使巢湖水流向大江,沧海桑田的变化,出水口形成了今天裕溪河与运漕河,春秋战国时此处是吴头楚尾。三国时期孙权东关设坞拒曹,蓼花州为吴国后勤保障大本营。据清《直隶和州志》卷五载:“三元观,在运漕镇,吴赤乌中建,原名太白龙王庙,至唐重建改名(三元观)”,说明了三国时代运漕不是一片荒地,有人在此居住。

南北朝时期运漕古镇以军事要塞在中华历史舞台闪亮登场。唐代《通典》卷十·食货十·漕运载“(南北朝孝文帝―年)仍代经略江淮,于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有司请于水运之次,……应机漕引”。北魏与东晋化江对峙,孝文帝为了巩固沿江军事防线,开通江淮水路运粮通道(漕运)。唐·《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卷二、淮南道载:“运漕河,在(含山)县南八十里。(南北朝)梁侯景之乱(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漕运,故名(运漕河)”,明·《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载“《志》云:(运漕镇)在(含山)县南八十里,(南北朝)梁敬帝初(―年),齐人谋侵建康,运粮于此。今县南九十里有运漕镇,以河名也”。

古时裕溪河与巢湖是中国东部腹地贯通中国南北东西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宋代《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载“(南北朝年)梁敬帝绍泰元年,齐以两国和协,故(历阳改)为和州”,南北两国和谈成功,得天独厚地利优势的运漕古镇是南北文化勾通及商贸的桥梁,因此很快形成商业繁华的重镇。清康熙版《含山县志》卷十七载:“正觉寺在运漕镇、废,(唐)贞观二年(年)金禅师建,元末废于兵”,说明运漕镇在唐朝就建有寺庙,由此看出镇上当时有相当数量人口。

清康熙《含山县志》载“(运漕镇)黄墩在(含山)县南七十里,明太祖收巢湖俞,廖、桑、华诸将,蛮子海牙集楼船塞马肠河受阻,屯黄墩、即此”。《明史·太祖传》裁:“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大喜曰‘天助我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运漕镇及周边大战元军,反败为胜为出兵江南奠定了基础。大明立国后定都于南京,运漕不但是华夏商业的重要通道,也是官员出入中原及广大地区的大门。朱元璋又钦定“(运漕)十二圩盐引岸”,官方指定的售盐“特区”,运漕古镇繁荣迎来了第一个巅峰,成了四方商家必争之地,为华夏重镇,名闻九州。

清乾隆《含山县志》卷十六艺文记载,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崇正八年流寇攻下合肥城顺流而下,企图抢窃富商聚集的运漕镇。在官至绵衣卫把总(林头镇福山行政村人)张九仞的倡导下,二十五岁有天生神力的曾恒五率众拒寇,他们组织了敢死队胳膊扎有红布,拦在运漕码头与寇激战,后来寇退入河对岸无为镜内,用木筏渡河再战,曾恒五遣人护守河岸自己带着斧头潜入水中砍坏了木筏绳索,许多流寇淹死,对岸众寇见状不敢轻易进攻,就这样运漕商家及民众数万人环河四十里守护,打败寇数次进攻,直至清朝运漕镇毫无损坏地保留下来,给后来繁荣奠定了基础。清康熙版《含山县志》卷四载:“(运漕镇)地临大河,上接巢湖,下通大河,四方之人杂处,商贾辐辏,为江北首镇”。

据淮军研究专家翁飞教授在《李鸿章与淮军的创建》中描述,“清咸丰三年(年)5月,太平军主力西进亳州等地,李鸿章率领团勇人往东关,并占领了运漕镇,打败小股太平军进攻,9月朝庭赏六品衔。10月太平军主力西进回师,李鸿章仓皇败逃”。相传:“李鸿章在运漕兵败被太平军追杀,藏到同乡商人袁百顺地下室里才逃过一劫”。清朝末年外国洋贸大量进入中国,全国以上海为主要港口,江北以运漕为商业龙头,周围合肥、庐江、无为、巢县、六安、淮南等地商人来此购货,运漕镇再次走向巅峰繁荣。镇上当时有大街三十六、小巷七十二条,48道闸,商业人口1.6万。清重臣李鸿章家族看重此商业宝地,在此开设钱庄与当铺,购买周边大面积良田,并开设米行。李鸿章奏请朝庭将全国最集中的镇江米行迁至芜湖,运漕与芜湖隔江相望,自然成为江北米行重要集散中心,当时镇上有百家米行,年?吐量在全国主要米行城中屈指可数,影响力能与芜湖齐名,时人称运漕为北芜湖或小芜湖。后来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后裔在此开设粮仓与机器砻坊,各地商人特别是徽商像潮水般涌入运漕。年西洋法国教士禄士遒到此建立教堂传教,据本镇人介绍,当年修建天主教堂的材料全部由水路从欧洲进口,此后运漕古镇五教并存,成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与交汇处。民国初期,中华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都在运漕设有办事处或汇兑所。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开设了洋油栈。年芜湖普安公司购买两艘小火轮在运漕芜湖间对开,后又增加直航南京的航班。年运漕商界募股集资筹建圆明电灯有限公司,用柴油内燃机发电供商贾和大户人家照明。持续了百年的繁华,年,随着淮南铁路的开通运营,依靠水运发达繁华的运漕古镇失去昔日辉煌。

在华夏历史长河中,都是镇围着城为商业中心,而运漕古镇是十几个城围绕着一个镇为商业核心,千古罕见为中华古镇繁荣历史中一奇。运漕镇内名胜古迹较多,上世纪末古镇几次大面积古建被拆毁,现在只剩下鼎盛时期五分之一古房,现统计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还有处,明清建筑10万平方米,其中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9处。

目前运漕历史文化名镇综合开发项目是安徽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于年成为马鞍山市第八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年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7月被确立为全国重点镇;年被选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安徽省旅发委公布运漕古镇为第二批省级旅游小镇,老街被确立为国家3A景区。年11月,运漕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年5月12日运漕镇蓼花洲村为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文介绍运漕古镇《千年古镇的漕运史诗》。

悠悠千年历史的青石板,演绎着中国古典雅致的粉墙黛瓦,处处透着穿越古今的文化信息,拥有宁静的水乡风情,散发着悠远历史记忆。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镇,永远印记着许多江淮往事与华夏传奇故事,这些不可复制的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含山人的骄傲。

最忆是巢州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