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特色疗法—灌肠疗法

  灌肠法用药末加入油脂或肉汤制成药液,注入肛门灌肠,使病邪随大便排出,治疗腹部以下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月王药诊》中有专章叙述灌肠疗法。《四部医典》中专书两章,详细阐述灌肠法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方法。另外,许多藏医名著中均介绍此法,延用至今。

  

  1、缓导泻

  (1)药方:分柔导泻方、洗导泻方、洗柔泻方3种。

①柔导泻方:肥羊肉汤、牦牛乳、融酥油加川木香、荜茇、柏树叶、光明盐、诃子研末。用于治疗单一性隆病。

②洗导泻方:用水生动物,如鱼、蛙、蝌蚪等肉汤,黄牛乳,黄牛乳中提取的融酥油,加上述川木香等五味药末,再加疣果大戟。用于隆、赤巴合并症。

③洗柔泻方:用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动物肉汤,如虎豹、糜鹿、野驴、野牛等,山羊乳、山羊乳提取的融酥油,加上述川木香等五味和无患子。用于培根龙合并症。加减法:上述缓导泻方中,治疗单一性龙病者加阿魏、紫硇砂。培根龙合并症者,加干姜、荜茇。龙赤巴合并症者,加木藤寥、麻花艾花。痞瘤病加硼砂。虫病加信筒子。胃肠胀满加川木香。

(2)用法:使用柔导泻方用量为半捧;洗导泻方为:捧;洗柔泻方为半捧。药液温度30℃左右。先将药液装入羊肚子或膀胱制成的灌肠器中,在口部扎一根8指长导管,尖端必须尖而光滑,涂以油脂。灌肠时,患者俯卧于床,臀部抬高,肛门涂以润滑油脂。先将灌肠器中空气排尽,然后将导管插入肛门深约3~4指左右,频频挤压灌肠器,只剩少许为止,拔出导管,用手揉搓腹部,如有泻意,尽量忍耐,待不能忍耐时,排泄数次,然后提起患者两足,摇动身体,拍击足心,促使继续泄泻。使用柔导泻方,一般在日落时灌肠,黄昏可泻出。若逾期不泻者,可再以峻导泻法灌肠。若龙势偏盛、胃火较强者,可连续施用本法数次,其它疾病,只用一次,术后用温水灌肠催泻几次即可。

2.峻导泻

  (1)药方:分中和、锐利、温和3种。

①中和方:疣果大戟、光梗丝石竹、碱花、酒曲、花斑蝥,屋梁吊挂烟灰共研细末,用牛黄溲或酒坛中剩的浊酒调汁。利器创伤,再加动物胆汁;急腹痛加短尾铁线莲;下部热症加大黄;腹胀加角蒿;虫病加白蒜;寒症加荜茇。

②锐利方:即前方按病情加减后,再加狼毒。

藏医的特色疗法——金针疗法

  藏医金针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刀等锐利器械,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痞块、异物及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书一章,对金针穿刺疗法从器械、穴位、方法、效果等方面详尽论述。14世纪,藏医北派强巴·南杰札桑及南派舒卡,年姆尼多吉等很多历代藏医名家,均对此术有详尽叙述。《四部医典》头、颈、上下体腔及四肢创伤治法各章中,对人体血管分布,神经走向及脏腑等器官的位置都有详尽的描述。并具体指出人体骨胳、肌肉、淋巴等处的凶险位置。公元12世纪,著名藏医昌狄,班旦措吉著的《解剖明灯》,从亲自解剖尸体实践中,绘制出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这些为金针等外科手术疗法奠定基础。据载,吐蕃王朝赤松德赞(公元?~)时藏医的手术疗法十分发达。然而,在当时消毒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手术失败是常事,佛教认为切割肌体、血流皮破的手术与本门教规格格不入,后来也就逐渐消亡了。

  

  一、工具

青稞头针,用于心、肺、关节、肾脏等疾病。蛙头刀,用于剔除肝、脾、大小肠的疾病手术。弯刀,用于剔除四肢疾病。矛头针,用于挑除四肢脓液。尖锋扦子,用于头部穿刺。空心蛙头扦子,用于穿刺心包积水。戴胜鸟嘴样扦子,用于穿刺胸部脓窍,引出脓液。笔尖针,用于穿刺水肿和排气。养麦头铜针,用于剔除眼翳。工具皆用上好钢或铜,巧匠精工制作,头细尾粗,全长6横指。

二、穿刺部位

全身共有个穴位或部位。其中心脏穴位有23个。从乳头6胸椎左右各1寸3口,为命穴,主治命脉被隆、寒症侵入。第6胸椎左方直向飞檐之中间,穿刺主治命隆。前身,天突穴向下2寸(也有3寸说法)再向左右1.1寸处为渡鸦眼,渡鸦眼向外1寸到上肋中部为“果欠”穴(2口)。“果欠”穴向下到下肋中间为"果羌"穴(2口)。此5个穴位为肺、心、肝穴,穿刺治体上部气聚集、心扭阻、胸腔胀满、呼吸急促等症。

肺部穴有22个:与肩肿骨并排的肋骨的左右即第7胸椎向左右3寸及此穴上下方1寸3口,共6口,治母肺痞瘤病。左右腋下方1寸和2寸、3寸处即为上、中、下肋骨3穴,共6穴,主治肺飞檐--母肺肋的痞瘤病。前胸两边有5条肋骨,各肋骨缝隙中央,有4穴,左右共8个穴位(也就是说,乳头外侧1横指处向上1横指和从此穴向内1寸又向上:寸处;从此穴又向内1横指又1分处向上1寸处;从此穴又向内1横指又1分处向上1寸处),皆为子肺穴,主治子肺痞瘤。背部的肺穴是第4、5胸椎各向左右1寸3口,共6穴,主治隆、培根侵入子肺之疾病。

黑白横隔膜穴即第8胸椎(有说3口的),主治吐酸水,胃肝不适症。另外,此穴直对的前胸处穿刺亦有效。

肝和脾的穴位:共14个,其中前身有8穴,后背6穴。乳头向下2寸即横隔膜处(此下方肋骨与胸骨相接点各有4处,之间有3个空隙),向下1寸处、2寸处、3寸处各1穴。右边的第1穴治胃与肝之间的痞瘤症;第2穴主治肝脏下部的痞瘤症;第3穴主治肝脏下端痞瘤症。左边第1穴主治胃、脾之间的痞瘤;第2穴主治脾下部痞瘤:第3穴主治脾下端痞瘤。背部,第9、第11胸椎各左右3口,主治隆、培根侵入肝、脾的寒性疾病。

肾脏穴位:第14椎(即第2腰椎)左右1寸3口,为肾黑脉穴。再向外侧1寸为肾种穴。再向外侧1寸为肾脂穴。从椎尾至黑大肌1卡长(伸开拇、食指的长度)是髋骨眼,或从肾种向下6横指即为髋骨眼。髋骨眼向四边各1寸,加髋眼共5穴。另外,在小腿和大腿两外侧皱纹处是脾脏黄水为主的黄水下落2穴,共21穴,穿刺,主治肾寒风、黄水充斥。肾脂和肾种两穴处,易患肾痞瘤病。若摸到硬块发痛,即可确诊,穿刺排除。

胃部穴位:胃部固定穴有9个,还有2个可以穿透的穴位(从前身一直穿透到后背)和第12胸椎,共12个穴位。9个胃部穴为剑突端下1寸及其左右各1寸3口,是剑突穴。再向下1寸,左右各1寸3口为痞瘤穴。再向下1寸,左右各1寸3口为等火穴。胃穴中央向左右各2寸处为穿透穴,2口(若肝脏肿大时,不能穿刺此2穴,以免伤着肝脏)。胃部穴位,主治胃痞瘤等。

大肠穴位:共有5个。脐左右1寸为大肠下穴,主治培根隆和寒邪侵入大肠。再向左右各1寸,共2口,为大肠痞瘤穴。第16椎(即第4腰椎)。

小肠穴位:共有7个。脐下1寸,左右各1寸3口,为小肠上穴。再向下1寸,左右各1寸3口,为小肠下穴。第17椎(第5腰椎)。

子宫穴位:第13椎(即第1腰椎)、第15椎、共2穴。主治子宫痞瘤,龙寒症引起的不孕。

睾丸穴位:小腹下部从髋骨眼量1寸处为下躯的分穴,2口和第18椎穴,共3穴,主治睾丸肿胀、寒性尿频、尿闭等四肢穴位:四肢的12个大关节各有1穴,共12穴。这12处与上述的2髋骨眼,若被黄水充斥,则可穿刺到骨头或可穿透。

三、分类

金针分热寒两类。热金针有3种:将刀针加热穿刺,主治瘰疬、炭疽、瘿疣、脓肿等;穴位火灸后再穿刺,怀疑穴中有脓包,可以探明,有则排除;先将刀针加热穿刺后再火灸,主治瘰疬、炭疽、陈旧疮伤、痞瘤等。寒金针有3种:刀针不加热穿刺,主治肾性水肿及眼朦胧症、脓肿;刀针不加热穿刺,之后穿刺处火灸,主治溃脓、关节聚水;刀针不加热穿刺,之后用冷石子、冷水喷激,主治肌肉麻木、热性肿胀、头部渗黄水、热性痞瘤、陈旧热症等。一般穿刺要先火灸再穿刺,之后又火灸,疗效更佳。

四、穿刺的姿势患者两腿盘坐,两手自然置于膝盖上面,挺直端坐在垫褥上。医生在助手协助下施行穿刺。胃部穿刺于饭后,助手用膝盖顶住患者后背,医者在前行术。颈部穿刺,患者膝盖与手掌着地,臀部放在两脚根,胸部抬高,颈稍弯曲。心脏穴位穿刺,患者将两手上臂贴紧于肋下,下臂伸开,两腿盘坐,双手抓住小腿,背靠柱子。髋骨眼穿刺,患者直立扒在墙上。膝盖、肘关节处穿刺,须将腿、手臂伸直。

五、穿刺方法总的方法是医者右手拇食指紧夹住针刀离尖端半横指处,左手拇食指按住穴位,刺针。然后右手抓住针刀的腰部,直入肌肉一青稞粒长,可穿透皮肤,再入半横指到达肌肉,逐渐深刺。针刀是否到达骨头或脏腑,须从医生的感觉。手刺程度、病人表情三者观察判断。

具体的方法有直进,可用于头、脊椎、少腹等部位的穿刺;横旋,可用于穿透皮肤和肌肉而不碰及脏腑,如对肝、脾。肾脏等脏腑的穿刺。下刺,即刺穿皮肤后,针刀尖直向下方刺入,用于颈部,肺、心脏、剑突穴3处。上刺,即刺穿皮肤后,针刀尖向上方直刺,用于等火穴、小库(脓包、胸腔空虚间)处,以探找脓点。十字形,刺穿皮肤后,针刀尖向上下左右刺入,用于胃部中间的痞瘤穴和寻找脓点。穿透法,用于胃下穴,犏牛眼(前、后身可以穿透的部位,如鸽子穴及大腿肌皱纹处等)。子不伤母法,用于胸腹部位,不伤及五脏六腑。母不伤子法,用于易发凶险部位的病症,如拔除眼翳。心包积水、肝痞块、肾痞块,凡是脏腑器官外皮隔膜内脓水充斥成包,皆用此法。

总之,皮肌要硬刺。肌肉柔软进针要快。触及骨头有阻碍感,须在骨间刺入。胸腹部位,穿透胸腹腔后徐徐随针刀自然进针,注意力凝注于针刀,若出现好象触及到什么东西而不能进针的感觉和患者面色有变化,发出呻吟时,是针刀已到位的征候。否则,还可小心进针。另外,感觉到进针不畅,有间歇现象也还可缓缓少许进针,直到患者不能耐受时,立即停针。针刀快要接近心脏时,患者若出现神志不清、发颤、翻白眼、针刀突突跳动,即要停针。其他脏器进针若出现上述情况,也要立即停刽。穿刺心包积液,若出现针刀回顶现象,证明已达心包,这时须立即向患者面部喷激冷水,令患者憋住呼吸;再进针一横指便能刺破心包排水。针刀触及肺叶时,患者出现鼻孔张开,微有咳嗽。触及肝、脾时,出现欲呕吐。流口涎。触及肾时,出现肾脏疼痛,肾脉欲离开感觉。出现上述情况,再不能继续进针刀。总之,针刀快接触脏器时,出现针刀被回顶感觉,犹如蛇入鸟巢,雏鸟误认为是母鸟移动身体靠近一样。但是,肝脾肾三脏无特殊的躲避、回顶现象,务须谨慎。腑器有躲避现象,犹如帘子被风鼓动一样。此时进针要慢,否则进之过快过猛,来不及躲闪,有伤及腑器的危险。胃部进针刀,先要穿透外侧薄膜,薄膜与胃壁有1横指的空隙,当针刀达到胃尖时,出现微硬的感觉,但是有时肝脏肿大占去胃的部位,误认为是胃进针会酿成危险,务必谨慎。当针刀穿透胃壁,会有空荡感觉,进针顺畅。大小肠进针,当穿透肚皮后,针刀有触及粘物、时进时阻的感觉,达到肠内出现欲吐疼痛的痒现象。针刀触及任何痞块会有碰到硬物,刺痛,患者发出呻吟等现象。对于新生的痞块,用针刀割断其周围的接线;对于陈旧痞块则要刺破痞块后,服药排除。对于脓、腹水、气聚集等,穿刺可以直接排除。对头、四肢的关节,穿刺时不要触及骨头。对脊椎两旁肌肉穿刺,针刀可进入1分深后,根据肌肉柔软、进针通畅等感觉只进针四横指,不能再进。否则危及生命,触及脏腑。四肢的穿透法是关节缝隙中进针刀,缓缓用力直到穿透为止。

六、术后处理

术后,擦干净脓、黄水、血渍,严格消毒。术后2--3天,出现热症,如发炎、肿痛等,则以《四部医典》扩散伤热一章要求处理(恕不赘述)。脏腑的要害部位若有被针刀刺伤者,按治疗脏腑创伤一章要求处理。术后不久便产生零星龙者,用火上放柏枝炒面等物熏刀口,在四肢掌心等隆穴,用肉豆寇与酥油拌和涂擦。饮以藏糖制的酒和骨汤等有营养饮食,甚至要在隆穴火灸,以抑压龙势的方法处理。刀口出血是受冷的结果,可用墙上垣衣。炒青稞等热熨。水痞瘤破裂、扩散于腑器和肌肤、关节、脉道等,出现肿胀者,用四味或八味石榴散。黄花杜鹃配制的方剂等,内服热性方剂,或用排除水肿方剂、灰药、铁棒锤加骨汤方剂等干黄水药物治疗。

  一、适应症一切隆病、培根病、寒症、不消化症、痞瘤、腹水。气聚症、肌肉麻木肿胀,坏血、黄水、脓、关节积水,药物医治无效的其它疾病,均可用金针穿刺治疗。

  二、禁忌症年迈体衰、小儿、意志薄弱者,不听医生嘱咐者,肝脏、脾脏痞瘤惨漏的热水,,热性痞瘤扩散,心脏等五脏六腑受外伤扩散或热性病余留者均不能施木。另外,血、赤巴引起的一切热症,特别是危及生命的脉、脂肪、脏腑的凶险部位,禁用金针穿刺。

  三、优缺点金针穿刺能抑制隆势,增强胃火,破痞瘤,助消化,化解培根和隆聚集,消肿,排黄水、脓血、腹水等。但是,如果不懂得穿刺的适应症是哪些,金针就无法施治,不懂得禁忌症是哪些,也无法施治,反而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出现危险。金针工具的形状、长短、锐钝等不合适,穿刺姿势不当,也就无法获得效果。不懂得具体的穴位,在无穴位处穿刺,骨头会阻之。不懂金针的分类,容易误诊。不懂方法,不能避开凶险部位。总之,全面掌握金针疗法,才会有效,不致于发生不测。

  四、注意事项金针穿刺要特别注意死兆。死兆有触及疾病的死兆,触及要害的死兆及诱发零星隆的死兆。前两者讲穿刺法时已讲过,特别是触及脉道要害,麻木疼痛,必须立即停针;诱发零星隆时,患者出现打呵欠、吐逆、颤抖、四肢翻转等,必须慎重。

  五、原理探讨金针法功能有两种。一种功同中医针法,通过针刺固定穴位,刺激经络,使气血通畅、经疏络通,改善和增强人体免疲功能,达到治病目的。一种是通过穿刺,排出体内积水、脓血,刺破痞瘤、气聚集等,达到治病目的。

藏医的特色疗法—利尿疗法

  藏医利尿法是服用利尿方剂,将病邪通过尿道排除,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公元8世纪问世的藏医经典《月王药诊》和《四部医典》都以专章论述此法,延用至今,经久不辍。

  

  1、术前准备

利尿施术之前夜,取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加入各疾病对治药物各等份,煎汁内服2~3次,将散布病邪聚之。然后服用八味雪蛙丸:雪蛙肉、螃蟹壳、小豆蔻、冬葵子、蒲桃、溪中碎云母、洋刀豆、“扎库休”,藏糖为引。或者服用雪蛙肉、寒水石(制)、山柰、荜茇、木藤蓼、光明盐、小豆蔻、菥冥子散,以便将排尿通道清除干净。对于突发病者,来不及用上述清道剂者,用青蒿全草g、酒糟g加水温洗全身,然后用植物油调拌甘松涂擦全身,尤其要涂擦按摩百会、外阴及各关节。并饮花椒、冬葵子汤,以开张脉道。

2、施行利尿法

(1)清道:首先服用小豆蔻、螃蟹壳、“扎库休”(可用“库休子托”代)、冬葵子共研末,热症以凉开水送眼,寒症以酒送服,或热症以白糖、寒症以藏糖送服。可在利尿前迅速攻破疾病。

(2)引发病邪:清道后服白硇砂、丁香、螃蟹壳、朱砂、冬葵子,红糖或白糖为引,将病邪骚扰引发出来。

(3)利尿药方:

①六味斑蝥丸:花斑螫21个(头足齐全,秋季刀杀为佳,自死为劣,去内翼,炒青稞中煨热)、白硇砂、螃蟹壳、朱砂、红花、滑石、硼砂(制)各等份,加水虫为上述各药量的1倍捣碎,以酒制成豌豆大小丸子。

②九味羚牛角丸:羚牛角粉、鼯鼠骨粉、苍耳叶和花、鬼臼果、白硇砂、海金沙、螃蟹壳、小豆蔻、银朱研末制成丸药。

③霹雳露散:水银(制)70g,硫黄5.5g,花斑蝥7g,白硇砂22.5g,疣果大戟35g,骨碎补6g,麝香1g,甘松40g,红花2·5g,圆柏叶5g,共研细末,水调为丸,如豌豆大。作泻脉利尿剂,颇有效。

(4)用法:服利尿剂前傍晚,用冬葵叶作菜加少许盐服用,更时进行清道,夜半服引发药,黎明时服利尿药9丸,并根据病情,热症用白糖或开水,寒症用藏糖作引,大约日出时便可中病。若未中病,可追服7粒药丸。若已中病,待首次服下药丸消化后,继服5粒。待消化后,再续服5粒,这样避免斑蝥中毒而引起的疼痛与疾病所致疼痛并发。服利尿药后,若出现身体发麻,患部疼痛,小腹灼热,阴部的痛发痒作胀,病邪的分泌物自尿道淋沥而出者,即为药物中病征兆。必须饮用薄酒频频催激,病邪可从尿道排除。此时,若热势较盛,可用茶或酪水催激。如为久病病邪深着不出者,须以引发药与催激法轮番进行。若药后身体上、下部位疼痛时,用小石子炒热,温酒淬之热熨痛处。体寒而黄水滞留不下者,疼痛严重而病邪难出,非催激法不能外达,因此,施行利尿法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暖与催激法的运用。排出之物色黄有紫色脓血,以及茸毛状物与细小颗粒状等各种杂质者,是病邪已尽的征兆。这时即可停服利尿药,再服几次催激药,以肃清余邪。

3、术后处理在服利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则用镇吐法、找分散导滞留、镇刺痛、通阻塞、止泻法等6种方法处理。

(1)镇呕吐:服药后不但不下泻,反而上行呕吐者,可用冷石子冷敷,用芳香药熏鼻,抓住头发,冷水激面,按下两肩,不令摇动。具体参见泻下法术后处理项。

(2)找分散:服利尿药后,无任何排尿反应的,查找药物是否过于陈旧失效,炮制法是否得当,主药的剂量是否太少,热、寒症使用的药引是否用错等原因,逐一纠正过来即可奏效。

(3)导滞留:病邪滞留,胃脘满阻者,可于全身,特别在背部按摩。用火将手烤热温熨腹部,或温开水中放少许光明盐,多饮几次即可。

(4)镇刺痛:少腹及前阴部位刺痛者,宜用炒石子酒淬热熨。此法无效者,是黄水滞留,可用白硇砂、螃蟹壳、荜茇共研末白酒送服。若仍无效者,则是斑蝥炮制不善所致,用蝗虫头3个,水虫、白草乌共研末,以酒送服。此法仍无效果,则是隆病引起的刺痛,用陈旧骨头煎汤,掺入稀饭中喝,定可止痛。

(5)通阻塞:小便不通,多因尿道被精液、茸毛、瘀血、结石等阻塞所致,可用手揉搓生殖器,然后如挤奶似地向外挤压。或用白硇砂、川木香、水富蒲、胡椒等煎汁,用导管注入膀肮内即有效。

(6)止泻法:药后泻下不止者,若患者体质强壮,不必治疗,待其自止。反之,用紫草茸、山矾叶煎汤加熊胆内服,可止之。

4、善后调理

对于寒症患者,应食饮新鲜薄酒,肥羊肉,热糟粑等,最初量要少,以后逐渐加多。对于热症患者,可食用嘎里巴牛(偏牛与黄牛杂交所生)肥肉汤,久沸凉开水,淡味面粥,热糌粑等饮食。术后不宜受寒冷,禁止同房、劳累。应适当散步,半月余须注意饮食起居。

  

  一、适应症凡施行吐、泻、滴鼻、灌肠等法后,未能排除的疾病,陈旧疾病,妇女不孕症或产后不再受孕,死胎不下,子宫痞瘤,妇科血症散布等。以及痛风,湿痹,疖痈,日形脓肿,水肿,血管痞瘤,尿道阻塞,尿道痞瘤,皮肤疡痒症,头部外伤所致的毒邪播散于内脉,陈旧疡疮,黄水增盛症,肾病引起的燕芒症,麻风等各种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特别是病邪窜入脉道、尿道最为理想。

二、禁忌症凡孕妇、小儿,尿淋浊,遗精以及与性功能衰弱有关疾病应禁用此法。体质虚弱者慎用。

三、原理探讨

斑蝥主泻脉中黄水,白硇砂与螃蟹壳能使脉道、尿道扩张,呕邪外出,红花软化脉道,朱砂有分解精华与糟粕作用,硼砂有收敛疾病之功,滑石使药力引向病所深处。

藏医的特色疗法——泻下疗法

  藏医泻下法是服用具有下泻功效的方剂将脏腑病邪排出体外,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公元年唐金城公主嫁吐蕃王赤德祖赞时带去很多汉族的医学书籍,后被编译成《月王药诊》,此书是现存最早的藏医书籍。书中专章讲述泻下疗法。公元8世纪,宇妥·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也特书两章阐述泻下疗法。后世的藏医名著中皆有专章叙述。此法千余年经久不衰,延用至今。

  

  一、操作方法

  1、术前诊察(1)诊察能否使用泻药(见适应症及禁忌症项)。(2)诊察施行泻法的时机:疾病已届成熟阶段者;病邪已敛入胃中者;痞瘤已被攻破者;陈旧性疾病已被引发者;病势正当亢盛期者。凡具备上述条件,可以施行泻下法。否则不可滥用。因为,若泻之过早,不能清除病根,过晚,则会促使疾病滋长,都达不到治病目的。(3)察患者体质:凡久病体力衰弱,不能进食,脉象无力,出现细而疾、颤抖、问歇脉者均忌用此法。

  2、术前准备

(1)缓准备:除了突发性疾病,最短也要在7天前用汤剂或散剂收敛或汇聚已扩散的病邪,攻破痞瘤,促使瘟热等病成熟。如用四味藏木香汤促使瘟热成熟:三果汤促使血热病成熟;三味藏茵陈汤促使胆热病成熟;用大唇马先蒿花、裂萼蔷薇花、小檗皮,猪血、蔓菁膏研未内服,收敛中毒症的毒邪散布;服用姜黄。小檗皮、大黄汤,收敛散布于身体上部的培根木布症。服用硼砂、紫草茸、茜草、山矾叶汤,收敛散布于下体的培根木布症。木布症散于全身者,用猪血、藏木香、芫妻子、沙棘果膏、白糖共研内服收敛之;黄水散布者,用文官木、小檗皮汤收敛之,赤巴病散布者,用藏茵陈、藏木香、小檗皮汤收敛之。血痞瘤刚形成时,先宜用放血疗法泄其血热。若病期已久,则用炒盐、火硝、鹫粪、沙棘果膏、"泽差"芒硝共研细未,长期服用以破之,然后用泻下法治疗。胆痞瘤用黑冰片(野猪粪煅炭)、石榴子、波棱瓜子、白糖研未内服,待攻破后再用泻下法。石痞瘤,用火硝、鸳粪。烧盐、硼砂研未内服,待攻破后用泻下法。虫痞瘤用鹫粪。烧白晌砂、信筒子、阿魏、麝香、紫铆共研内服,待改破后再施泻下法。血管痞瘤,用甘草、大株红景天、沿沟草、鹫粪、白硇砂共研内服,攻破后泻下。水痞瘤,用贝壳煅灰、鹫粪、水虫、冬葵、螃蟹、白硇砂、海金沙研末服用,攻破后泻下。脏腑疬痈及肌、骨、脉道疬痈,先用放血疗法放血后,再用寒水石(制)、银珠、硼砂。白硇砂、喜马拉雅多子芹等共研末服用,待攻破后再用泻下法。

(2)急准备:急性发作疾病,在施行泻下法的前2天,用煎煮野蒿全草、酒糟之水,温洗全身,再以油脂(热症用新酥油、寒症用植物油)涂擦、按摩全身(除腹部、膀胱外)。如隆盛及腹部坚硬者,宜内服2小勺融酥油、口噙长嘴诃子;隆盛严重者,用轻导泻剂灌肠,便可熄灭隆并能引发赤巴、培根病。总之,隆是泻下法的大敌,其中上行隆在泻下时使人呕吐不止;等火隆使胃腹胀满;下泄隆使下泻不止,并引发零星隆病、虫怒症等,故在行木前首先驯服之,临证慎之。在行术前1天,食用麦粥、油汁以引发培根病、赤巴病;食用豌豆粥、豌豆叶汤以引发培根病;食用青菜汤以引发隆病,特别是血病、赤巴病;食用腐败食物和饮用陈酒酸酒以引发木布病;食用陈旧或腐烂的鱼肉、猪肉以引发培根赤巴合症;食用新鲜鱼、猪肉,以引发中毒症;喝生牛奶以引发虫病、陈旧瘟病、培根等。总之,食饮对各自疾病不利的食物以激发病势。行术的前晚,饮服不加调料、油脂的荨麻汤,再引发病势,使胃腹柔软,并可压抑隆增盛。

3.施行泻下(1)清道剂:半夜时温服长嘴诃子、大黄、亚大黄、光明盐、荜茇煎汤。服汤后,能泻者为软腹,肠鸣者为中腹,无反应者为硬腹。根据软硬程度,决定泻剂用量。如是硬腹,为剂量过小,不仅不易下泻疾病,反而会诱发其它疾病;如为软腹,为剂量过大,则造成泄泻不止,损伤正精。上述清道剂有软腹作用,使后服正式泻剂不致引起呕吐,并有防止锐泻剂刺激胃肠等辅助作用。

(2)泻下方剂:①四味勇猛舵手丸:长嘴诃子(略煨)、巴豆(去皮、心,麦面包裹置热灰中煨熟)、"西日堪札"(热酥油中浸)、喜马拉雅大戟(去皮、筋,拌人青裸中炒熟)四药各等份研末水泛丸(如莱菔子大小)酌情内服。本方药性锐利猛烈,也适用于体壮邪实之疾病。

②十味舵手膏:疣果大戟、喜马拉雅大戟、诃子、大黄,“莞布”、泽漆、“西日堪札”、巴豆、蓖麻子、腊肠豆。加水熬成硬膏内服。本方药性温和,药力不疾不徐,无呕吐反应,不引起隆病,不伤正精,治剑突痞瘤不疼痛。因此对于泻下法的禁忌症,冬季、孕妇、儿童、老年及体质虚弱患者,即使在旅途中,也可根据病情、体力强弱用本方治疗。③其他专方:五味大戟丸:疣果大戟(黄牛溲中煮制)、亚大黄、泽漆、藏黄连、波棱爪子制丸或散剂,泻治波动热症、瘟热病。三味大戟散:疣果大戟(制)、亚大黄、狼毒,泻治白喉、炭疽、痢疾、急腹痛、急刺痛等。

四味大戟散:喜马拉雅大戟、藏黄连、硼砂、沙棘果膏,泻治培根木布病引起的热病。

三味泽漆散:泽漆、硼砂、蒲公英,泻治赤巴病。五味大戟丸:喜马拉雅大戟、沙棘果膏、海螺灰、蛇肉、白硇砂,泻治血聚集、凝块,胆汁逆落于胃,血偏盛和赤巴偏盛的急腹痛,不消化引起的急腹痛、尿阻急痛、培根木布病引起的急腹痛,胃肠胀满等。五味“西日堪札”丸:“西日堪札”、高原毛茛、短尾铁线莲、草玉梅、白硇砂,藏糖制成丸剂,泻治一切痞瘤。

五味大戟丸:喜马拉雅大戟、红杉木、干姜、铁粉,用黄牛溲泛丸,泻治浮肿病。十三味巴豆丸:巴豆、喜马拉雅大戟、“西日堪札”、大戟、泽漆、大黄、瑞香狼毒、腊肠豆、"莞布"、白硇砂、亚大黄、铜垢、荜茇,用藏糖制丸,泻治水肿、肾性水肿、臌胀。

八味诃子散:长嘴诃子、小檗皮、黄葵子、草乌、隆胆草、短穗兔耳草、腊肠豆、大黄,以上八味熬汁,加喜马拉雅大戟末,泻治一切中毒症。六味大戟丸:喜马拉雅大戟、藏黄连、紫草茸、硼砂、贝齿灰、麝香。水泛丸,泻治肉中毒。

八味大戟九:喜马拉雅大戟、巴豆、银朱、荜茇、自硇砂、光明盐、诃子、山奈。水泛丸,泻治因跌打引起的胸腹腔出血。

六味大黄汤:大黄和长嘴诃子各4等份,冬葵子、甘草、光明盐、荜茇各1等份熬汤,泻治初患的消化不良,势小的陈旧瘟、病,对胃病、肝病甚效。六味诃子汤:长嘴诃子尖、余甘子、毛诃子、大黄、喜马拉雅大戟、白坛香,用黄牛溲煮熬,泻治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陈旧热症、浊热症。

(3)服药方法:泻下药剂,分为汤、散、丸和药油丸4种。年老和体弱者,宜服汤剂,因能掌握服用量。体质强壮,病势亢盛者,服散剂为宜,有呕吐情况者,宜服丸剂。腹部坚硬并有呕吐者,服用药油丸。向患者保密所用药物,连续服泻。对于服药过久有厌药情况者,药物中掺和少量食物压住药味。

(4)服药时间:一般在清晨空腹服用,服药后用冷水漱口2~3次,再口含蔗糖、藏糖等甜食,以防呕吐。同时要安静,少说话,不宜侧卧,背靠枕头蹲坐,放松肛门,不要憋住矢气,欲泻则泻。

(5)催泻:服药2~3次后,患者自觉胸懑和欲吐消失,不曾泻出者,一般疾病可频服开水,以助泻下,但不可过迟或过早,如饮水过早(胸懑、欲吐未消失前)则会引起呕吐,饮之过迟病邪不能排出。隆盛者,宜用骨汤催泻;体弱者用藏糖汤;热邪成熟而亢盛者,用雪水;黄水病及陈旧热病用黄牛溲汤催泻。如泻泄缓慢者,宜用长嘴诃子尖汤催泻,不论寒热症一般用开水加光明盐频频催泻,则能泻下。

(6)泻下反应处理:在服药泻下过程中,如果患者因身体虚弱,出现神志不清,频频空呕者,是隆风抬头的缘故、可用油脂加肉豆寇研末的药油涂抹按摩全身或四肢、掌心、并以酥油或藏糖焚火烟熏,内服骨汁汤抑制隆邪。

(7)泻下衡量标准:泻下的次数,以30次为最宜,20次为中等,10次为下等。泻物数量,3L为最宜,2L为中等,1L为下等,便色,色青而清稀如水者为上等,浑浊如痰者为中等,色如胆汁者为下等。是否需要继续泻下,必须依患者病情和体力而定,如病人体质强壮丽病邪没有根除者,应继续反复催泻;如病邪未除面正精已受损耗者,应即刻停止催泻,以免发生不测,如病邪已除,尽泻清水者,不论患者体力强弱,应服药止泻。术后有些病者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必须采取措施,或进行抢救。

1、术后处理(1)镇呕逆:服泻下药后,若出现呕吐者,可用冷石块冷敷天突穴,并使患者嗅闻酒等芳香气味,揪住头发用冷水喷激面部、按压两肩,不使身体晃动。呕吐原因较多,因药物刺激太大引起呕吐者,采药必须适时(泻药在秋末采集),炮制必须合法。因药量过大引起的,则适当减少药量,增加服药次数,定时给药、使药力相继不辍。未经过抑制隆势而引起呕吐者,应按上述抑隆势法,做好抑隆事宜。由于疾病所致者,用亚大黄镇吐,最为有效。因患者厌药及胃药不和所致者,在患者不觉察时将药混入食物中令食用。此外,服泻药时,不能让病人多讲话,多活动(2)找分散:服药后不吐不泻无任何反应者,其原因不外乎药分散和病分散两种。因药力不足或药量不够引起的,谓之药分散,则用调整方子、增力药量、重复给药等办法解决;因药物被胃肠吸收,不能充分发挥泻下作用,只能引起轻微疼痛的,谓之病分散,少量酸酒温服即可。

(3)导迟泻:服药后迟迟不泻,如胃部胀满坚硬者,宜用油炒面、牛粪、沙子、炒青棵等温敷胃部,然后令病人轻轻活动。如此法无效,可用灌肠导泻法,如仍然无效,则用金腰子与"莞布"各等分研末煎汁内服吐泻俱下,将胃中病邪排除无遗。

(4)止泻过度:服药后泄泻不止者,其因有热、寒、药力滞留及病口开放4种所致。因热泻不止者,泻物金黄,奇臭,量少疼痛,脉及尿均现热象。宜在两时及小腿部冷水喷激,并以矮紫堇研末用星光下汲取的水浸泡内服或内服七味胆散、四味止泻木汤。寒泻不止者,泻物清稀如水,无臭味,多泡沫粘糊,宜用肥巴肉汤或融酥油中,加五味子及肉桂止泻。药力滞留泄泻不止者,宜服光明盐煎汤。病口开放泄泻不止者,不需用药止泻,只宜培补正精,但对胆脉开放所致者,及时用四味止泻木汤加熊胆内服即可止泻。以上4种泄泻过度,用米或青稞粥、新鲜肉汤调理,并调入兽骨或兽皮熬胶及五味子、葫芦子、橡实、锁阳、车前子等,少量频服,还要禁忌各种饮料及茶水。

(5)抢救:用泻下药后,如病情出现剧变,必须进行抢救,此时应注意5种情况:

①零散之隆鼓动:如果患者服药后全身不适,恶心空呕,体力虚惫,神志昏迷或错乱、耳鸣、呵欠、痛无定处者,皆为零散隆被鼓动所致,可用酥油、肉类等物偎火熏之,并在疼痛处用油渣饼热敷,将肉豆寇、丁香、河子用新鲜酥油煎后涂擦按摩手足掌心,再服骨汤以抑隆势。如上述诸法无效时,可灸囱门,第6、7胸椎穴和膻中并停止泻下。

②药不对症:由于诊断与治疗错误,未能掌握应泻与不应泻的时机,药病相悖者,辨其寒热属性,分别用温凉药剂治之。热证刺痛,用藏木香、川木香共煎汤凉服。或内服四味藏木香汤,并用石块冷敷。寒证刺痛,内服四味光明盐汤,外用油渣饼温敷。

③镇吐过度:服药后,出现剧烈咳嗽,上体刺痛者,因服用镇吐药物过多使泻药逸入肺脉所致。宜用箭叶橐吾、刺参、喜马拉雅大戟(三味均春季发芽时采挖)各等份,菖蒲、光明盐、荜茇,加短穗兔耳草、甘草煎汤内服可缓慢引吐,或水泛丸内服迅速引吐入肺中的泻药。此法无效时,可在“若嘎”、“若唐”或“刚札”等逸穴处放血。若肺已溃脓,则用沙棘果膏、甘草、川木香、余甘子、荜茇、蓝石草、麻花艽花各等份研末,用蜂蜜拌和,少许酒送服。或服用25味冰片散加短穗兔耳草、赫定篙灰、硫磺,干肺脓尤效。

④虫怒:由于服泻药而触发体内寄生虫蠢动引起腹剧痛,宜用驱虫剂杀之,或取1粒马钱子砸碎用酥油包裹吞入腹中。或将穿山甲研末加新鲜酥油制丸开水冲服,便能杀虫。

⑤停药:体弱患者,由于不能承受猛烈泻下,即使病邪尚未祛除,亦当中止泻下,不容迟疑。如果继续泄泻,病虽除但生命亦将难保。

  5.善后调理施治泻下之后,饮食方面,宜食用米粥、炒青棵粥等不加盐、油、肉的清淡饮食以补益身体。以后逐渐增加肉汤、稠粥等。特别对热证类,如瘟热症、疫热症、波动热症等在初发时便施泻下药者,宜进食冷水中加少许糌粑的粥、青稞粥,加水的乳酪等凉性饮食;陈旧热症,宜进食黄牛肉肉汤,茶、凉开水等凉性饮食。寒证类疾病泻下后,宜进食新鲜或陈旧羊肉汤、薄酒、融酥油、热食等热性饮食,量逐渐增加。否则,热性疾病反用性热的饮食,则生余热,寒性疾病反用性寒饮食,则息灭胃火,产生痞瘤。饮食调理最少也得连续半月之久。

  一、适应症

  凡瘟病已经成熟者,波动热及热病已成熟而亢盛者,中毒症已被敛杀者,六腑的热性疾病,食积不化,痞瘤肿块,浮肿、水肿,肾型水肿,培根木布症,黄水病,麻风,痛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虫病,眼病朦胧症,陈旧性疮疡,特别是赤巴病,疗效显著。

  二、禁忌症

  凡身体衰弱,老年,孕妇,龙病患者,胃火衰弱者,肛门疾病,下泄龙上逆者,呕吐,以及外伤,如子弹等异物遗留于体内疼痛者等,均不可使用本法。冬季不宜使用泻下法。

  三、优缺点

  泻下法有峻缓之分,峻泻则易造成体虚,诱发龙型疾病,胃火衰败。对此,须用热性饮食和药物扶助胃火。缓泻容易留下病根,易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病情加重,特别易诱发培根病和赤巴病。对此,须用光明盐、石榴等扶助胃火、补益身体。然而,泻下法生效时,疾病能迅速根除,不诱发培根与赤巴型疾病。身体轻松有力,内脏功能加强,食欲增加,大小便正常。

  四、原理探讨

  藏医理论认为,饮食起居不当,情绪变化,病邪侵入等因素,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则食物精微不能生化,滞留于胃肠等部位引起培根胃涎储聚,日久浊垢瘀积乃成食痞块。消化不良则使等火龙衰弱,不能将精华糟粕分离,糟粕流入精华的通道,致使赤巴留居不能制造精血,长久停留于肝脏,形成潴聚、滴漏、溃散、蔓延,痞瘤症、水肿疾病、内脏脓疡、痛风、黄胆、脉道痞块、木布病、脾病等许多疾病。因此,不消化症为内科疾病的根源。泻下法,利用药力能迅速泻下胃肠积食,养荣胃火,使胃肠功能正常。胃肠功能强盛,则营养生化、造血功能加强,因而疾病也会痊愈。

藏医的特色疗法—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疗法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腠理开泄,祛风散寒、化瘀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13世纪藏医南北两派和新宇妥·元丹贡布等历代藏医名家都著书论述药浴疗法。延用至今,经久不衰。

  

  一、水浴法

水浴法包括天然温泉浴和药浴2种。其中前者最优,治疗外散于肌肤,内伏于骨髓的伤热、毒热及陈旧热和各种疖痈、肢体强直或拘急、背弓腰曲、肌肉干瘦、胃与肾的寒症等都有良好效果。但这里主要介绍无温泉浴条件下需要水浴治疗的药浴法。

1.方剂药物

五味甘露汤:圆柏叶、黄花杜鹃叶各05kg,水柏枝、高山麻黄各lkg,“坎巴”(白野蒿)0.5kg,另加“森等”(青海俗名野山植)0.5kg。以上为主药。

辅助药方:黄精、天冬、迷果芹、喜马拉雅紫茉莉根、蒺藜各15g,共研细末,待用,名曰五根散。除此之外,根据病情加下列各方:

上部血盛而致头晕,出现赤巴热症者,白檀香、紫檀香、硫黄各15g,共研末,待用。因寒、风邪而致的不消化者,寒水石、野姜、岩精(红耳鼠兔粪膏代)、荜茇各15g,共研末,待用。黄水盛者,白芸香、草决明、黄葵子、朱砂、安息香、文官木各12g,共研细末,待用。

白脉病(各种神经障碍)严重者,麝粪、望月砂各20g,共研细末,加羊粪及碱花亦可,待用。另外,加各种动物骨,高山无毒花蕾等。

2.操作方法

先将五味甘露药,加“森等”用水煮软,加酒曲放入缸中发酵3~5天,取出装入纱袋,置入蒸气反应罐(或铁锅)内,加水kg浸泡半小时后,煮沸1小时(用铁锅煮则加满水后煮煎至半锅,取汁,再加水煮至2/3时,取汁,复加水煮至3/10,取汁。将3次煮的汁加在一起,待用),将熬好的药液倒入浴盆(浴桶)内,加白酒0.5kg,麝香0.5~1g,再取上述的五根散50g根据所治疾病病情添加的各种方剂50g搅匀,水温38~42℃。患者每天上午、下午2次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药液中,每次20~30分钟。浴后,卧热炕多盖被子发汗淋漓。每疗程7~10天,疗程结束后,休息半月或1月后再行第2疗程,先后共浸浴3个疗程。

二、缚浴

(1)清热缚浴:将青棵、小麦、米、豌豆、大麦、芝麻、荞麦等磨面加陈旧植物油,加水煮成糊状,热涂于头部,上包扎布条。待干后取之,再按上述热糊几次。此法能敛聚头部黄水,再用吸角将黄水坏血抽吸干净。主治头部外伤引起的黄水坏血充斥;麻花艽、犏牛屎加犏牛酪汁拌成糊状物,涂于头,上包扎布条,主治头部热性肿胀;采集各种花蕾(除有毒花)水煮取汁,或水浴或缚浴,主治头部外伤引起的热病窜入脉道;将五味甘露药或麝粪碾碎,放人酒中煮熬成糊状物,缚于所患部位,效同五味甘露药浴;独活根、高山麻黄、甘松等磨粉,用8岁童便调成糊状,缚于外伤肿胀、四肢处,主治肿胀,强直挛急;红景天、高山辣根菜等磨粉加水煮成糊状,缚于患处,主治浊热和扩散热症;山羊粪、麝香用8岁童便调糊,缚之,治麻风和化合毒中毒;白粉(墙或塔上白石灰)、一尺深处土(畜圈地下土),用尿调糊,缚之,主治珍宝毒中毒。

(2)祛寒缚浴:干酒糟、鼠粪放入酒中煮成糊状,缚之,主治四肢肿胀溃脓;山羊粪、鼠粪加八岁童便煮成糊状,缚在箭镞子弹遗留于身体部位,主治排出身体遗物;铁棒锤苗、泽漆、箭叶橐吾,狼粪,放入酒糟中煮成糊,缚于患处,主治不消化寒痞瘤,炭疽等;马、驴等的胃中未消化的草热缚,主治浮肿,四肢黄水充斥;鸽子粪放在酒中煮成糊状,缚于瘰疠、疖痈处,促使溃脓;人脚骨、鱼骨、羌活根、狠毒磨粉,用酒煮成糊状,缚于肉痈、骨痈、脉痈处治之;泽漆、高原毛茛、白"坎巴"、迷果芹子、雀粪、酒糟、山柰、荜茇研末水煮成糊状,缚于腹部、膀胱处,主治膀胱结石、胆结石等;人骨、喜马拉雅紫茉莉根各等份磨碎,加水煮成糊状,缚于患处,主治风湿关节炎,妇科风病等;各种动物心脏磨粉,用酒或水煮成糊状,缚于胸部、少腹,主治风引起的神志不清、疯癫、昏厥、妇科风病等;地下一尺深处土(未见阳光)煮于8岁童便中成糊状,缚于四肢,主治瘟病引起的四肢骨头疼痛;各种动物骨砸碎煮干酒中,缚于四肢、脊椎,治风、黄水寒症引起的四肢骨头、椎骨疼痛;油渣饼磨细,用酒煮成糊状,缚于上下体,治上下体肿胀等。

三、蒸法

药物同药浴相同。方法是将五味甘露药等煮于一大锅,上盖一有许多小孔的木板,上铺毛毡毛毯,令患者卧于其上盖被。用蒸气蒸腾治疗药浴所治各病,特别对瘫痪、偏瘫、强直拘挛等疗效更佳。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皆与药浴法相同。

  

  一、适应症四肢强直或挛急,跛跷,疖痈,炭疽,新旧疮疡,各种皮肤病,妇女产后病,肌骨黄水充斥,特别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甚效。

  二、禁忌症发烧,妊娠,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肾疾病,活动期结核,浮肿等不适宜用此法。

  三、原理探讨

《藏医药选编》记载,圆柏枝主治肾病,黄花杜鹃叶平骚扰引发的培根邪等病,水柏枝清肉毒,麻黄扑杀窜人脉中血虫而清肝热,"坎巴"能使血液平衡,兼清黄水而疗关节肿胀。五味配合,具有"祛痰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效能。再加辅助药方、白酒、麝香等,治疗四肢僵直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腰风寒,疮疡皮肤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藏药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率达94.3%。可通过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CD8细胞和降低CD4细胞水平而达到对该病的免疫调整作用。

  四、注意事项药浴前停止服用激素与非甾类抗炎药2周以上者才可药浴。治疗期间必须保温、避风湿、卧床休息,食用羊肉汤等热性营养食品,禁止剧烈活动、劳累、风吹雨淋和房事。

藏医的特色疗法—油脂疗法

  藏医油脂疗法是食用动、植物油脂或外用涂擦、点滴身体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营养滋补,增强体质的目的一种治疗方法藏医史书中记载,公元前百余年藏族人民就懂得用融酥油止血疗伤的道理。《四部医典》中专书一章,讲述油脂疗法的药物、施治方法、禁忌症、效果等。另外,其他藏医古籍中也有记载。油脂疗法是藏医外治的一种独特方法。

  融酥油、骨髓、脂肪及芝麻、白芥子、菜籽等植物油外用涂擦,可以治疗创伤疮疡;涂擦胸部、头部,治胸痛、头风;制成轻导泻剂灌肠或制成油锭纳入肛门,用以泻下,治疗腹中疾病;内服可以治疗脏腑诸多疾病;滴耳、滴鼻及用纱布包裹热敷眉心、额头、脑部、眼睑、鼻梁,治耳病、眼病、鼻腔疾病、头脑疼痛;口含则治舌、齿、口腔疾患。

  

  一、适应症

  凡年老体弱,消瘦无力,劳神过度,营养不良,流血过多,水中作业过久,施行寒水石滋补法引起的胃粘液、消化液减少,“刹叩”病(尿混浊粘腻),精液和体质耗损,隆盛,隆病引起的白内障、翳雾等均有效。特别对身体上中下部的隆病有显效。施行引吐、泻下法之前必须行油疗法,效果更佳。

  二、禁忌症凡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腹泻,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珍宝药物及水银中毒,食欲不振,培根病,木布病(各种胃病、胃肠溃疡等),消渴,吐血,胆汗,黄水等病症,不宜施行油脂法。

  三、优缺点油脂疗法行施得当,则使胃肠润滑,增加胃火,增进体热,助营养,两便通畅,不贪油腻,容光焕发,耳聪目明,不易衰老。如果服用失量,则会出现呕吐,下泻,食欲衰退。春季服用植物油,容易诱发培根病、赤巴病(胆囊炎、肝热病等);冬季服用脂肪油,因寒冷不易消化。

  四、注意事项

  融酥油性热,宜在冬季或中午服用;植物油易消化,对隆病有益,宜于夏、季服用;骨髓和脂肪油宜于春季培根增盛时,特别在春夏交按时期服用,用油疗法泻下时,应于清晨空腹令服融酥油,中午则效果不佳。油疗后,儿童、老人、营养好的人,不能食用富有脂肪的食物,应配以肉汤。炒青稞粥、稀饭、蜂蜜等易吸收消化的饮食。油疗法之前后须多喝热开水帮助消化。行术后,禁忌进食酸腐生冷饮食,宜进食炒青稞粥、稀饭、无油脂干羊肉、新鲜酪汁等。禁止房事、强烈劳作、忧思悲伤、骑马、白天睡眠、水浸、湿地停坐、风吹烟熏等。

  五、善后

  油疗用量过度出现饥渴时,将盐巴和牛粪烧热敷于胃部,多饮放有光明盐的开水引吐。食用豆面、豌豆叶、大麦面粥和陈旧酪汁、新鲜薄酒。或饮用放有少许寒水石粉的开水,可以消除副作用。

藏医的特色疗法—熨敷疗法

  藏医熨敷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藏医史书中记载,早在公元前百余年,藏族人民就掌握了以酒糟、牛羊反刍胃中的余草、新杀的动物皮等热敷患处,用来消肿止痛的方法。《四部医典》专章阐述了熨敷疗法的原理,药物及操作方法。延用至今,医药人员和民间广泛使用。

  

  1.冷敷法

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波动热、热性刺痛等疾病。星水浇淋,治瘟热、波动热热邪播散和陈旧热等。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肉类中毒引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和,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热性刺痛,用生长于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鼻衄不止,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血热引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痛风引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和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2、热熨法

宿食不化。急腹痛等。外伤炎肿与瘀血凝结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肾冷疼痛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疼痛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木布病寒热相搏引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种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不消化引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虫病引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肛门蛲虫,用黑蒿烘热外敷。因寒脱肛,用有油脂的布团烘热后热敷肛门。隆病引起的刺痛,用油毡片烘热敷于患处,然后取水中石子烘热置于油毡上热敷。腰肾受寒疼痛,用猞猁皮或狼皮裹包患处。胃、小肠寒冷,以两手互相摩擦发热后温熨。黄水降于关节者,以酒浸石子,加温后热敷。或用干酒糟、墙上垣衣烘热外敷。寒性尿闭,用油渣饼及鸽子粪烘热熨敷前后身的膀胱穴。虚热与风刺痛者,用陈骨砸碎后,喷酒烘热,布包裹热熨风穴。四肢黄水充斥者,以羊粪喷酒烘热后敷之。

  

  一、适应症凡培根病、剑突痞瘤、胃铁垢症、胃火衰败、湿痹、肌肉萎缩、风刺痛。不消化症、急腹痛、黄水病、血冷凝,热性疼痛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二、禁忌症浮肿、赤巴黑“卡亚”病、尼泊尔病、麻风、水肿、肥胖病、痘疹、疙疹等症,以及刚进完食者,不宜熨敷。

  三、原理探讨

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食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