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但是他汀可引起肌病,轻则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严重时偶可致命。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他汀所致肌病的发生率为1.5%~5%。然而,临床试验的人选对象,通常将具有肌病易患因素的人群排除在外,故实际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能会高些。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在开始他汀治疗前检测肌酸激酶(CK),治疗期问定期监测。
1首次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症状时处理如下:
(1)如果患者报告可能的肌肉症状,应检测CK,并与治疗前水平进行对比。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易发生肌病,因此,对于有肌肉症状的患者,还应检测促甲状腺素水平。
(2)若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伴或不伴CK升高,应排除常见的原因,如运动和体力劳动。对于有上述症状而又联合用药的患者,建议其适度活动。
(3)当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CK不升高或中度升高(3~10倍正常高值),应进行随访、每周检测CK水平,直至排除了药物作用或症状恶化(应及时停药)。如果连续检测CK呈进行性升高,应慎重考虑减少他汀剂量或暂时停药。
(4)一旦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内水化治疗。一旦恢复,应重新仔细评估他汀治疗的风险获益情况。
2对于曾因服用他汀出现过肌病的患者,可考虑:
(1)更改他汀种类:对肌病易感或停用后再次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尽量选用诱发肌病可能性相对较小的他汀。
(2)调整药物剂量: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肌病,可适当减少他汀用量并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3)间断给药: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15—20h),为他汀间断用药治疗提供可能。
(4)药物联合治疗:在他汀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调脂药(如依折麦布、贝特类、缓释型烟酸等)不仅能达到全面调脂的目标,还能减少单独他汀治疗的药物用量,减少相关肌病的发生。
(5)补充辅酶Q10治疗:有研究证实补充辅酶Q10治疗后,可改善肌病的症状,但确切疗效仍待验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