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症的中医治疗
美国洛杉矶包克新执照针灸师
导读
纤维肌痛症是以慢性广泛性疼痛和痛觉异常为特点的一种病症。纤维肌痛症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女性多于男性……
纤维肌痛症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疲劳、触压时疼痛加剧(异常性疼痛)。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刺痛、长期肌肉痉挛、四肢无力、神经疼痛、肌肉抽搐、心悸、肠功能紊乱、慢性睡眠障碍等。
简介
纤维肌痛症是以慢性广泛性疼痛和痛觉异常为特点的一种病症。纤维肌痛症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女性多于男性,根据ACR的标准,其比例为9:1。虽然该病可在童年时发病,但于20至50岁之间的人最常被诊断罹患此病。本病在中医和针灸诊所是很常见的。
主要症状
纤维肌痛症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疲劳、触压时疼痛加剧(异常性疼痛)。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刺痛、长期肌肉痉挛、四肢无力、神经疼痛、肌肉抽搐、心悸、肠功能紊乱、慢性睡眠障碍。此外,许多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被称为“fibrofog”),其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短期和长期记忆力障碍,做事速度受损,不能做多项任务,在认知方面超负荷,注意力下降。
伴随症状
纤维肌痛症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与并发症,包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弥漫性非皮节感觉异常、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间质性膀胱炎、皮肤病、头痛、肌阵挛性抽搐、症状性低血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原因
其确切病因不明,但相信涉及遗传方面的异常、心理压力或疾病、睡眠障碍、不良的生活方式、身体的和性的虐待、肉体上的创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等。这些因素中的某些因素导致某些神经元的变化,海马代谢功能障碍,“中枢敏化”,疼痛处理通路功能的异常,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多巴胺功能障碍,5-羟色胺的代谢、生长荷尔蒙、多模态的灵敏度、神经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脑脊液中P物质水平异常,兴奋性氨基酸增加等。这些导致疼痛的敏感性、情绪、睡眠、体能等方面异常。
诊断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测试可以全面地帮助诊断纤维肌痛症,因此在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标准和是否可做出客观的诊断方面存在争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具有纤维肌痛症的症状,但他们的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正常。这些测试仅用于鉴别诊断,并根据病人的症状、性别、年龄、地理位置、病史和其他因素以排除病人所有的可能病况。
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于年设立了纤维肌痛症的分类标准。尽管这些分类标准的设立最初是作为研究为目的的,不用于临床诊断,但现在在临床上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诊断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诊断。
广泛的疼痛史已经存在了至少三个月。
疼痛是全身性的,并存在身体的两侧,腰以上和腰以下,纵轴向骨骼(颈椎、前胸、胸椎或腰)疼痛。腰痛可划为腰以下疼痛。
手指触摸疼痛必须存在,在总共18个压痛点里至少出现11个:
枕骨:(2)-在枕下肌附着部。
下颈部:(2)-在C5-C7横突间的前方。
斜方肌:(2)-在上缘的中点。
冈上:(2)-起源于肩胛冈近内侧缘的上部。
第二肋:(2)-第二肋软骨交界处的上外侧。
外上髁:(2)-外上髁的2厘米远端。
臀肌:(2)-臀部肌肉前皱处的4分之1外上部。
大转子:(2)-后粗隆突出部。
膝关节:(2)-在近关节线内侧的脂肪垫。
手指触诊所用的力大约是4公斤。在触诊时所出现的是痛,不只是“压痛”。
(压痛点插图)
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对症治疗,其中包括处方药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物、阿片类药物及其他)、行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和患者教育)、有氧运动、替代和补充医学。
传统中医疗法
由于常规疗法之疗效不甚理想和有副作用,患者往往可能寻求中医传统疗法。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没有证明中医疗法对纤维肌痛症有效,以及这些疗法可以影响纤维肌痛症患者的生理或病理。然而,根据临床经验,传统的中国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对这类疾病或症状,所谓痹证(周痹)和抑郁症(郁证)是非常有用的。
辨证论治
治疗方案如下:
有关纤维肌痛症的中医证型,不同的中医师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以下证型都可能被视为临床常见证型: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疼痛程度较高,于肋部或腹部呈胀痛或疼痛、焦虑、情绪烦躁、失眠、多梦、或易醒、烦躁、头痛、嗳气、打嗝、恶心、食欲不振、反酸、腹痛、腹泻、肌腱或肌肉僵硬。随着情绪的变化症状可能加重。
舌︰微黯,或略肿胀。
苔:白色或厚。
脉:弦或滑。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令郁结之肝气复原,并调经脉行瘀滞,安神,止痛。
中药:逍遥丸(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生姜和炙甘草)或丹栀逍遥丸(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茯苓、白术(土炒)、薄荷、甘草(蜜炙))或柴胡舒肝丸(茯苓、白芍(酒炒)、陈皮、枳壳(炒)、甘草、桔梗、豆蔻、香附(醋制)、厚朴(姜制)、山楂(炒)、柴胡、苏梗、三棱(醋制)、莪术(炒)、当归、防风、黄芩、木香、大黄(酒炒)、半夏、六神曲(炒)、薄荷、槟榔(炒)、青皮(炒)、乌药)或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安眠、合谷(LI4),内关(PC6)、太冲(LR3)、曲泉(LR8)。
方法:电针密波或疏密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2、气滞血淤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高,四肢可有刺痛或麻木的感觉,可有头痛。身体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减轻。
舌:紫黯,或有瘀点。
苔:白色。
脉:弦或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或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合谷(LI4)、曲池(LI11)、外关(TE5)、足三里(ST36)、阴陵泉(SP9)。
方法:电针密波或疏密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3、风寒湿痹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高,疼痛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不移的,或有寒冷/沉重的感觉,遇风、寒、湿时加剧,得温或热则缓解。病人可有失眠和抑郁的情绪。
舌:黯,或胖大,或有瘀点。
苔:白色,或厚。
脉:弦,或涩,或滑。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或蠲痹汤(当归、赤芍、姜黄、黄耆、羌活、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曲池(LI11)、外关(TE5)、足三里(ST36)、阴陵泉(SP9)、阳陵泉(GB34)。
方法:电针密波或疏密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艾灸、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4、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高,疼痛可能是移动的或固定不移的,在某处兼见温/热感或肿胀,遇热、风、湿则加剧,遇冷则缓解。病人可有失眠、抑郁或烦躁情绪。
舌:红色。
苔:黄色,或厚。
脉:数,或滑。
治疗原则:祛风,除湿,清热,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吴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独活)或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合谷(LI4)、曲池(LI11)、委中(BL40)、三阴交(SP6)、阴陵泉(SP9)。
方法:电针疏波或疏密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5、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或遇温/热时疼痛可能会减轻,患者可能有轻微的头痛、乏力、疲惫、肌肉或关节无力或麻木、失眠、或多梦致睡眠不安、动则气短或心悸。病人可有抑郁的情绪。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生姜、大枣)或归脾汤(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当归、枣仁、桂圆肉、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或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合谷(LI4)、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血海(SP10)、神门(HT7)、膻中(CV17)。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灸法、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6、肝阴虚,肝血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时疼痛可能会减轻,病人可有轻微头痛、头昏或眩晕、视力模糊、眼睛干涩、四肢麻木、肌腱或肌肉痉挛、手和脚或冷或温、精神紧张、睡眠不安、或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红、或月经周期提前,可有抑郁的情绪。
舌:淡,或红色。
苔:薄,白。
脉:细,或数,或虚。
治疗原则:补肝血,滋肝阴,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生姜、大枣)或归脾汤(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当归、枣仁、桂圆肉、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或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或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合谷(LI4)、内关(PC6)、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太冲(LR3)、阳陵泉(GB34)。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7、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时疼痛可能会减轻,病人可有面白、食欲不振、大便溏或腹泻、腰膝酸软、四肢凉、或水肿、乏力、疲惫、头钝痛、肌肉无力和麻木、失眠、心悸和沮丧情绪。
舌︰淡。
苔:薄,或厚,或白。
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益脾阳肾阳,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附子理中汤(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或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合谷(LI4)、外关(TE5)、足三里(ST36)、阴陵泉(SP9)、阳陵泉(GB34)、太溪(KI3)、中脘(CV12)、命门(GV4)。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艾灸、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8、肾气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时疼痛可能会减轻,病人可有乏力、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或水肿、疲惫、头钝痛、肌肉无力和麻木、尿频、排尿困难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耳鸣、失眠、惊恐情绪。
舌︰淡。
苔:白色。
脉:细或弱。
治疗原则:补肾气,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右归丸(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山茱萸、当归、附子、肉桂)或右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或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牛膝)或左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或金匮肾气丸(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关元穴(CV4)或气海(CV6)、命门(GV4)、肾俞(BL23)、太溪(KI3)或照海(KI6)。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艾灸,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9、肾阴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时疼痛可能会减轻,病人可有头晕、耳鸣、记忆力差、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头钝痛、口干、盗汗、潮热、手脚温或热、小便黄、尿频、便秘、失眠、惊恐情绪,可有不宁腿综合征。
舌:红色,或干燥,或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细,数,弱。
治疗原则:滋补肾阴,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牛膝)或左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或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或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关元(CV4)或气海(CV6)、肾俞(BL23)、关元俞(BL26)、太溪(KI3)或照海(KI6),三阴交(SP6)。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可应用于痛处。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10、肾阳虚
临床表现:身体多部位疼痛,甚至病人感觉周身疼痛,疼痛程度较低,当病人休息时疼痛可能会减轻,病人可有头晕、耳鸣、记忆力差、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头钝痛、手脚冷、畏寒、男性阳痿或女性缺乏性欲、小便清、或小便失禁、大便溏或便秘、失眠、惊恐情绪。
舌:淡,肿大,有齿印。
苔:白,或厚。
脉:细,或弱,或迟。
治疗原则:补肾阳,行气活血,安神,止痛。
中药:右归丸(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山茱萸、当归、附子、肉桂)或右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或金匮肾气丸(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加减。具有安神止痛功能的中药如夜交藤、合欢皮、延胡索、两面针等可适当采用。
穴位:阿是、百会(GV20)、大椎(GV14)、夹脊(选用)、关元(CV4)或气海(CV6)、命门(GV4)、肾俞(BL23)、关元(BL26)、次顟(BL32)、太溪(KI3)或照海(KI6)。
方法:电针疏波,或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推法、摩法、擦法等可应用于痛处。艾灸、拔罐/刮痧法也可应用。
校核
刘金凤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