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指因外伤劳累或受凉引起的机体筋膜、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属于“伤筋”、“痹证”范畴。
外伤或寒凉导致局部皮肉筋脉损伤,损及气血,形成气滞血瘀,日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瘀血凝结,则局部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又说:“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则血亦凝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而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人至气滞血凝,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
故治疗此病以行气活血,舒筋止痛为主。笔者临床治疗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多采用头针运动疗法结合肌筋膜链理论进行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头针运动疗法是以针刺头颅特定部位,行针时辅以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其特点是针刺头部治疗带,一边行针一边嘱患者配合患部运动,行针激发的经气与运动引起经络气血运行相结合,作用更快更强;对疼痛、中风偏瘫、功能障碍、骨伤科疾病效果显著,远期疗效亦较好。
对于患部气血阻滞较重者,患者的主动运动及医者对患部的被动运动(按揉),起到直接对患部经络气血疏通的作用,当头针激发的经气到达患部时,滞涩的气血、阻塞的经络在已经得到部分疏通的基础上,就容易更好地疏通消散,迅速达到止痛的目的,瘀肿也可以较快地消退。
所以头针运动疗法要求头部治疗带的选择以及被动运动(按揉)的部位更准确,疗效会更好。
笔者曾治疗一例以背部顽固性疼痛为主诉的患者,背部检查也有条索状压痛和结节。前两次用仅用头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行针的同时进行后背局部按揉治疗,当时效果较好,但复诊时诉症状反复。
于是在肌筋膜链理论指导下重新查体、追问病史,增加治疗带及对前胸前锯肌及胸小肌徒手松解而疗效迅速提高。
由此笔者思考如何将肌筋膜链理论与头针运动疗法有机结合。
肌筋膜理论是近年在物理康复领域比较前沿的一种康复理论。这套理论首先是由著名手法治疗师IdaRolf提出,然后由她的学生ThomasW.Myers通过解剖手段来证实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一套治疗方法。
在传统的解剖理念中,每一条肌肉都有固定的起止点。但实际上在解剖中发现:肌肉只有一部分起于或止于骨膜,还有一部分是以筋膜的形式与相邻的特定肌肉相连。肌筋膜链解释和分析了人体肌肉的代偿规律。
从运动损伤角度看,当损伤导致肌筋膜黏连之后,就会造成该区域的肌肉、关节活动范围降低,筋肉的弹性变差,甚至缩短。而相邻区域的肌肉就会代偿性的被拉长,并且过度收缩,产生过度劳损。
如本例患者因健身卧推时用力不当曾致右前胸胸小肌、前锯肌等肌肉损伤,肌筋膜黏连致背部菱形肌被过度牵拉,造成劳损,引起顽固性背部疼痛症状,而只针对背部的治疗疗效欠佳。
根据肌筋膜链理论,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往往可能由一个痛点以外的、完全“沉默的”部位引起。菱形肌和前锯肌一起,形成了肩胛骨的肌筋膜悬带。故松解该患者黏连的胸部肌筋膜后迅速有效的缓解并消除了背部疼痛。
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学说有较高的重合度和相似性,所以将肌筋膜链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可以拓宽我们的诊疗思路和策略。根据其理论的徒手松解术与头针运动疗法相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