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全身疼痛已经8年了,主要有肩膀、脖子、腰背还有腿,有时这儿疼,有时那儿疼,有时全身都疼。睡觉也不好,还有头晕,耳鸣。不过我查的类风湿因子、免疫指标、血沉、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都正常,头,胸部还有颈椎的片子也都没有异常。我这是什么病啊?”——这是风湿科大夫在门诊经常遇到的一类病人,即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风湿科一个常见的病症,不过对于它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长久以来在风湿专业界争论不休。该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全身弥漫的疼痛,疲劳,失眠,头痛头晕,眼睛干涩,恶心,便秘,气促,但却找不到明确的病灶,有观点认为该病应该属于精神心理科疾病的范畴。该类患者经常会被亲友甚至医生认为“心理作用”或“无病呻吟”,这更加重了患者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医患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该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不一样的观点。
首先不可否认,纤维肌痛综合征与抑郁、焦虑、肠易激惹综合征、心悸、气促、头晕、耳鸣等多系统的病症密切相关,其为独立的疾病还是属于精神科躯体化障碍的一方面表现至今仍讨论不休,没有定论。
不过撇开这些专业内的争论,一些科学家对于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从前人们试图在纤维肌肉局部试图寻找可能的病因,不过很快就认为这是徒劳,进而考虑该病涉及全身范围的疼痛很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主要的发病机制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痛觉处理系统紊乱从而导致对痛觉敏感有关,同样,该类患者对冷热温度敏感(怕冷或怕热),听觉敏感(耳鸣)亦考虑与此机制有关。具体表现为两方面:1、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2、促进疼痛扩大的P物质及谷氨酸类神经递质分泌增加。因而临床中使用提高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阿米替林或度洛西汀等药物可使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因为目前认为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减少同样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合并抑郁焦虑也就不足为怪了。
看到这里,很多患者可能会有一种沉冤得雪的感觉,“看,我说我的疼痛不是装的吧?这是真真切切的!有确实病因的!”的确,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许多精神心理疾病都有其病理生理基础,准确的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痛与肠易激惹综合征的腹痛以及心悸、头晕等症状可能并不是抑郁焦虑的结果,而和心理状态一样不过是脑内神经递质变换从而导致的广泛感觉过敏而已。
但是发现了病理机制不代表患者就可以完全依赖药物提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把该病治愈,因为毕竟该假说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机制。试验证实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氧训练、通过行为疗法转移注意力才可以更好更持久的改善病情,专家认为,行为的改变同样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影响情绪及其他痛觉处理系统。
最后,需要跟广大患者提醒的是:该病不会导致如炎症、恶变等严重后果,即使迁延不愈,不过是有点儿影响生活质量罢了。
总结一下:医生热情认真的态度,患者理性乐观的面对,积极坚持体育锻炼辅以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战胜疾病的法宝。
摘自网络